建筑界住宅建筑设计将如何走加速向二线

文章来源:设计   发布时间:2024/10/9 15:52:24   点击数:
 临床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文章介绍了年上海住宅建筑师回流二线城市的现象。如今时间又过了2年,现在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作者同样希望通过身边几个故事让读者更好地感受行业的脉搏。对于很多二三线开发商来说,建筑设计规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意味着更多设计机会,大量民企地方分院的建立具有榜样效应,加速了这个过程。建筑设计讲究协调配合,就近设计减少了不必要的差旅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也为地方设计院提供了机遇。从客观需求来说,二线城市设计院发展可期。将来国内二三线城市常规建筑设计任务可能回归二线城市,一线城市主要承担一线城市及国内外重点项目的建筑设计任务。1.只要拉人来面试,不管录取不录取,领导先发红包。年春节过后,上海以住宅设计为主的民营设计公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才荒。几乎所有设计公司都在招聘,包括服务头部开发商的高端设计公司和服务底端开发商的跑量设计单位。招聘板块业务总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在人才紧缺的环境下,各家都使出绝招,沪上某大型设计公司某所长透露,只要拉到合适的人过来面试,不管录取不录取,都可以先支付元介绍费。他也实在地告诉记者,很多收入自己未必能支付得起,年末还得问总公司借款,总之先把人弄来干活。 2.干不完就找外包,上班不如干私活。今年全国大中城市集中供地,开发商拿地强排时间更加紧张,往往十几块地需要短期内同时测算,设计公司往往会出现短期人手严重不足的局面。既然内部无法消化,那就只能高价从外部寻求外包。同样是干活,公司的活肯定不如外面的活香,上班还不如干私活来得快,最终导致公司效率低下。某设计公司就有这样的现象,1所干不完的活外包给2所的同事当私活做,2所同事因为私活太多,干不完公司的活又外包给3所的同事做,实在匪夷所思,让人好笑。3.住宅设计,向二线城市加速转移。几年的人才流动,一线城市为二线输血了大量的优秀住宅设计人才,85后,90后建筑师大量回流武汉、成都、广州、杭州、合肥等二线省会城市,当地设计能力也是稳步提升。例如在江苏常州,筑森、筑原两家设计院已经凭借优势成为全国施工图设计的翘楚。一线城市如天华、柏涛、日清、联创、方大等一线设计公司纷纷布局二线,带来了大量的职位,引发了人才的进一步流动,而人才的流动又使得这些大公司在上海更难招到合适的人才,继而谋求二线城市的扩张。如今这种加速,已经体现出来,2年前从上海回到二线城市可能还没法找到匹配的工作,如今却有大量的分公司经理、建筑师等职虚位以待,有些待遇甚至能和上海匹敌。考虑到生活成本,极具性价比。4.以为来了广州,就不用加班了。随着全国分公司布局的加速,设计公司除了提供优厚的待遇,同样也带来了加班文化。去年从上海回到广州工作的小A在某设计公司广州分工作已经半年,他觉得工资和上海差了一截,但是工作量似乎也没有减少,因为同样是服务开发商,地产拿地的速度并没有减慢,对设计服务的要求也没有降低,倒是设计费的折扣更多了。 5.公建设计人均营收,已超住宅设计。一直以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景气,住宅设计被视作设计院里最赚钱的一块。然而,在过去的年,很多设计公司的公建人均产值已经超越住宅。据不完全统计年至年,上海第一梯队住宅设计公司的人均产值保持在万以内未有突破,甚至有下降趋势,而公建设计公司人均产值从50万上升至80万左右。公建项目虽然周期较长,但是在人员配置上的需求更低;而单一住宅项目需要的人力越来越多。为了达到产值要求,一个5人的住宅团队需要同时服务3到4个住宅项目,往往都是在做“救火员”的工作。6.行业地位,不断下降。建筑设计行业存在鄙视链吗?做学术研究的鄙视做商业建筑的,商业建筑师里面做公建的又鄙视做住宅的,近期更有学者扯到印度的种姓制度,认为住宅建筑师是“贱民”,实在可悲。在地产行业里,乙方地位话语权同样在不断下降。在甲方,年纪轻轻就是设计总;如今在设计院画图的,可以说还是之前那波80后。在一众乙方中,建筑设计因为设计合同额大,竞争激烈,往往腰杆子还不如做景观和室内设计师。7.住宅设计,属于80后的行业。小C离开上海6年,年后回到上海老公司聚会,发现坐在电脑前的人和6年前那波还是一样,83年的总监还是总监,两个87年的组长还是组长,下面还是几个90左右的小弟,只是换了换面孔,相信这是很多设计公司目前的现状。产生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上面有人压着,下面没人愿意续上。如果让你干6年工作,状态没有一点改变,你还愿意吗?但是90后还能考虑转行,那些工作了10年左右的80后该怎么办呢?他们真的只能把一生献给地产,随着行业沉迷了。8.行业未来在哪?在这样的状况下,住宅建筑设计将如何走?未来行业将如何整合,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从目前的问题中,我们似乎也能看到一些行业发展的趋势。大型设计院依托品牌和技术力量,将向二线城市进一步淘汰生产力,提升一线城市研发创新及公建设计能力。小型建筑事务所通过差异化,专项能力设计,将更具市场竞争优势。传统“苏联式”设计院模式将逐渐被打破,替代而来的是更多灵活的办公体制,以团队为核心的组织模式将转化为以项目为核心的组织模式,人员配置具有更大自由度,出现更多个人建筑师,灵活自由的团队组成将能更好适应市场的需求,并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损耗。随着居住建筑形式日趋多样化,人们对房屋结构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本文从驻扎建筑的功能上阐述了住宅建筑设计将如何走。建筑界建筑施工频道分享更多住宅建筑设计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jxxy.com/jbzz/15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