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中国行全媒体报道老牌电力设

文章来源:设计   发布时间:2023/3/10 11:03:53   点击数:
                             

追寻“奋斗百年路”,感受“出彩中国行”。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中国能建联合《今日中国》策划全媒体报道,法籍记者朱利安走进金沙江、延安、百色、长春、上海……访问红色旧址,探寻革命圣地,体验生活变化,讲述中国能建服务地方建设、推动清洁发展、引领行业创新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跟随朱利安前往第四站吉林长春,重温新中国第一家电力勘察设计单位——中国能建东北院的厚重历史,感受一代又一代东北院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精神财富,见证企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新成就。

年5月,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当时电力供应非常紧张,急需恢复和建设电力设施。为配合苏联专家收集东北地区电力设施的总体情况和基础资料,东北电管局的3名工程师和8名大学生组建了东北电业管理局“设计处”,这就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力勘察设计单位——中国能建东北院的前身。

71年初心不改,71载砥砺前行。东北院在艰苦环境中白手起家,为新中国电力设计事业开疆拓土;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励志进取、创新创业;在新时代的大潮中奋发求变,直至今天成为业务遍及国内外、技术一流、人才济济的国内顶级设计企业。

“老故事”见初心

年, 爆发一年多。“前方战事紧张,后方作为主要工业基地的东北工业区急需电力供应。”东北院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吕祥涛介绍。同年7月,东北院接到中央批示的一项紧急任务,要求他们建设一条千伏输电线路,将吉林松花江丰满水电站发出的电送往辽宁重工业区,并且要在年3月31日前完工交付。这条输电线路简称“松东李线”,代号“”。

▲中国能建东北院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吕祥涛(左一)向记者介绍企业发展史。(摄影:喻捷)

当时,世界上仅瑞典建设了一条千伏试验线路,千伏是各国公认的最高电压。“对于刚刚成立两年多的东北院而言,最大困难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这几乎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吕祥涛说,“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设计标准,一切设计都是从零开始。”

92岁高龄的东北院原总工程师任升高,参与了松东李线的设计,回忆起当年的艰难,他满口唏嘘,“每天就睡4个小时,起早贪黑地查阅资料、设计构件、进行计算。零下20多度的天气,还要外出勘测定点。工程的铁塔结构设计就是我们自己定的标准,都是自己一点点弄出来的。”

▲任升高(左)和同事在松东李线路铁塔试验现场。(东北院供图)

年4月,东北院完成松东李线全线勘测定位工作。随着线路的全面施工,东北院各部门都有了基本操作规范,新中国电力行业第一本《设计手册》渐渐有了雏形。“到现在,手册中很多计算方法和设计规范,仍是行业标准。”吕祥涛说,这本发旧泛黄的红皮手册已经成为了“无价之宝”。

▲中国电力行业第一本《设计手册》。(摄影:喻捷)

年1月23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千伏输电线路全线竣工,比中央提出的完工日期整整提前了67天。正是从松东李线开始,东北院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实现了从零到一、从弱到强、从追赶到超越的华丽转身。

“老故事”有传承

和《设计手册》一起陈列在东北院展厅的还有各类规程规范、翻译的设计资料,跟随主人南征北战过的笔记本、经纬仪、GPS、计算器、手绘图纸……他们分别出自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间。

“我进院的时候,还发过这套设计手册和规程规范呢。”吕祥涛介绍着玻璃展柜里这些传承下来的老物件,又指向另一面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墙说,“东北院自成立以来,一共产生了5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老一辈电力勘察设计人就这样用脚走遍白山黑水,用手描绘从无到有,而‘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也成为东北院世世代代传承的精神宝藏。”

▲松东李送电工程参建人员学习技术要点。(东北院供图)

58岁的张国良是东北院副总工程师、吉林省电力勘察设计大师,刚刚入选了第十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提名名单。从业38年,他曾多次代表东北院主持国家大型电网项目的设计和大中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当今中国,特高压电网已经进入到大规模的建设阶段,而在年张国良和他的同事们刚刚开始研究特高压输电工程时,却是困难重重。“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都是一步步来,一路上排除千难万险。特高压输电工程设计的难度堪比当年东北院前辈们设计‘松东李线’。”张国良说。

▲中国能建东北院副总工程师、吉林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国良在向记者介绍特高压电网设计。(摄影:喻捷)

当时的张国良任东北院送电处副处长,刚过不惑之年,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候。“得知电规总院正在组织特高压输电课题集中攻关,我主动要求加入了攻关组。”张国良说。在课题攻关组,他担任交直流特高压工程前期电磁环境影响等专题负责人。

为了解决电磁环境问题,减少电晕放电产生的可听噪声和无线电干扰影响,确保特高压工程环境友好,他和专家们通过建立特高压复杂多导体系统模型,首次开展全场域电场分析,提出了导线布置方案。这些创新工作,使特高压工程的电磁环境控制水平与常规千伏工程相当。

张国良负责的交直流特高压工程前期的磁环境影响等专题及路径优选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国内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及千伏直流特高压工程建设中。

▲东北院参与设计的晋东南-南阳-荆门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东北院供图)

在一次次困难面前,东北院人始终保持并传承着敢闯敢试、艰苦创业的精神,在一项项重大工程中成功复刻。

“老故事”正青春

在距离长春市公里的双辽市服先镇,铺天盖地的光伏板遮住了荒草稀疏的盐碱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成片的光伏板像平静的海面,泛出耀眼的蓝光。这里是吉林省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双辽庆达“农牧光互补”发电项目。

“这个项目建设规模20万千瓦,每年可为国家电网输送近3亿千瓦时的电量,与同等发电量的燃煤电站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24万吨,减少烟尘排放大约12吨,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东北院松原分公司商务经理许鹏远说。

▲许鹏远(右一)在向记者介绍光伏电站的运行情况。(摄影:喻捷)

“电站建设契合了当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东北院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一个成功实践。”徐鹏远介绍说,该项目通过智能光伏发电系统和高效生态农业、畜牧养殖的有机结合,有效开发了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贫瘠的盐碱地,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许鹏远(左一)在向记者介绍光伏基地的养殖业情况。(摄影:喻捷)

东北院还积极以投融资为主导方向,成功探索出了“投资带动总承包”的开发模式,完成了对肇东、北林2个生物质发电厂和锡盟、老爷岭、大安3个风电项目的投资,在新能源总承包市场上占据了稳定的市场份额。

▲东北院EPC总承包的黑龙江肇东市生物质热电联产示范项目,是国内同类型总装机容量最大的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

年7月28日,吉林省能源发展研究中心正式落户东北院。作为吉林省顶尖的能源智库,研究中心将为吉林省能源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东北院能源规划室副主任孙雷告诉记者,目前东北院已经在东北地区建设了大量测风、测光数据站,实时收集风、光资源等一手资料。“这让我们能够利用能源大数据技术为吉林在重大能源发展决策上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孙雷说。这一项目的推进,为东北院的“高端营销”和“规划引领”揭开了历史新纪元。

随着中国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东北院的业务主体正发生着改变,着力塑造未来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们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以及在核电供热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及开发工作。虽然我们‘老牌’,但在新能源业务拓展方面,我们还‘正青春’。”东北院副总工程师裴育峰说。

东北院71年的奋斗历程,就是电力设计行业发展的缩影。各项新的业务构建正在为东北院的改革发展注入源源动力,这家老牌设计院持续焕发着新的活力,向着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的新方向继续前行。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原标题:《“出彩中国行”全媒体报道④|“老牌”电力设计院“正青春”》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jxxy.com/jbzl/14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