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中国国情实现新时期城乡建设目标亟待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技术创新。
中房报记者李叶北京报道
“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又有了新角色、新舞台和新使命,既深感幸运光荣,又深感责任重大。”李兴钢说。
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名单中,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位列其中。
从年北京奥运会“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到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他的两个奥运作品镌刻下不同的时代印记,也让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实际上,除了“双奥”设计师这个广为人知的荣誉外,李兴钢的许多建筑作品在国际国内奖项的角逐中也斩获颇丰,如亚洲建协(ARCASIA)建筑金奖、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中国建筑艺术奖等,还有他最近与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联袂获得的建筑学领域最高奖——第十届梁思成建筑奖等。
在他的建筑作品中,既有中国古典设计精髓和现代新建筑理念的交织,又有建筑本体与自然空间的融合。这些都是他对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理想的表达。
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李兴钢创立了以“胜景几何”理论和“工程建筑学”方法为核心的环境交互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他出版的《胜景几何论稿》、《静谧与喧嚣》等8部专著,撰写的70余篇学术论文,更将这种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创新体系发扬光大。
如何用中国建筑讲好中国故事?如何用建筑设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李兴钢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年全国两会,作为政协委员的他,从城乡建设行业、建筑学科和建筑设计师的维度出发,经过与多位行业学科领军人士的深入讨论和调研,带来了3份提案,分别是:《关于探索以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提案》《关于以高质量建筑设计建造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和《关于大力发展产储调消一体化的农村屋顶光伏系统的提案》。
以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面,李兴钢认为,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和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成就举世瞩目,但在城乡建设领域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建造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和破坏——多年大规模建造活动和快速城镇化进程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向自然环境排放大量废弃物,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城市建设过分追求高强度建设、高密度开发,挤占了原有的自然和生态空间,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
二是艺术追求与工程要素离散割裂——一些建成的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造价不菲、造型浮夸,造成了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是新建建筑阻断历史遗存传续——城乡建筑遗存面临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而保护主体之间存在认识的价值偏差,造成遗存与新建、保护与发展的尖锐矛盾;不同部门之间缺乏统筹、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