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造影术和心脏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新型的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新技术。我院先后选派多名医生、医院进修学习冠脉造影和心脏支架置入术及护理。学成归来后经过技术准备,特别是院新引进的DSA血管造影仪,院介入血管手术室的成立。为他们开展冠脉血管造影和心脏支架置入创造了先进的手术条件。
通过冠脉造影术和心脏支架置入术,医院心内科专家刘巍,成功地对4名患者进行了手术,治愈了他们的疾病,术后患者及家属称道:把专家请到兴和开展此项技术,省去了他们跑北京,排队、等候,托人找关系的麻烦,医院就能享受国家级专家的手术、亲诊,惠及百姓的事,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样硬化、心肌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常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冠心病常见的临床类型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也可以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的治疗采用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吸氧、止痛等,药物治疗包括扩血管药、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调脂药、静脉溶栓等。医院心内科孟主任介绍,冠脉介入治疗,即在DSA下,将球囊导管送到病变的冠状动脉,扩张狭窄的血管并植入支架支撑,这是内科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手段。
下面介绍几种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方法: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通过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等方法将导管、导丝、球囊沿动脉送至冠状动脉相应的狭窄部位,进行扩张数秒钟~数分钟,消除冠脉狭窄。随着术者经验的积累、球囊性能的日渐精良,PTCA的成功率也不断增加。即便如此,普通球囊扩张的机理是由于球囊的高压扩张导致血管内膜、中膜不规则的撕裂,故PTCA仍有其自身的限制性:球囊扩张并不能总是使血管病变处充分扩张、血管内径充分增大,血管的弹性回缩,扩张处血管壁的撕裂、夹层和急性闭塞等。所以,单纯PTCA术后的再狭窄率仍有30%~40%。
切割球囊技术(CBA):切割球囊是年由美国的Barathpeter开发研制的,是在普通球囊表面的纵轴上等角度地镶嵌着3~4枚、高度约为0.2~0.3mm的刀片,其扩张的机理首先是利用球囊的压力,使附着的刀片切开病变部位的内膜和中膜,继之由于球囊膨胀时的挤压作用,使支架内增生的内膜组织被推出支架的框架结构之外;所以CBA对血管壁的损伤较小,由此引起的血管壁的炎症反应轻,可以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下降至15%左右。
冠脉内支架术(STENT):冠脉内支架是一种可被球囊扩张开的、多孔不锈钢(或其他金属如钴合金)的、起支撑作用的管状物,它附着在球囊的表面,由输送系统送至血管病变处释放。它了PTCA术后血管弹性回缩、负性重构所引起的再狭窄,使术后再狭窄率明显降低,约20%~30%。但由于其加重了局部内膜增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仍然困扰着心脏科的医师们;随着冠脉介入治疗的进展,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和抗凝药(肝素)的应用,使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低于0.5%;而药物涂层支架(雷帕霉素、紫杉醇等)的出现,使支架术后的再狭窄率再次降低到10%以内,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但这还有待于长期、大样本、多种病变类型的疗效观察后的循征结果。即使出现了支架内的再狭窄,还可再次PTCA、支架置入和血管内放射治疗。
专家信息心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院心内科工作。擅长冠状动脉介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及老年心血管病治疗。(预约出诊)
咨询(刘子厚)
专家手术图片
良好的开端,预示着我院心脏介入手术未来成熟与发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