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损伤在创伤骨科临床中并不少见,及时发现并尽快止血和重建血液循环是救治成功的关键。若延误血管损伤的修复,往往会造成肢体残疾、甚至截肢的灾难性后果。故藉此约稿之机,就笔者在此方面的经验和思考略作阐述,以期提高广大创伤骨科医生对周围血管损伤的认识。
一、警惕少见的血管损伤和隐匿性血管损伤
创伤性周围血管损伤多见于高能量钝性伤、多发伤、复合伤患者,常为骨折、脱位的合并伤。周围血管损伤易发生于血管贴近骨面或关节走行、位置相对固定的部位,多由骨折移位压迫、骨折断端刺入、外力牵拉、扭转等机制所致,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向前成角移位压迫或刺伤肱动脉、膝关节脱位合并胭动脉损伤等。这些临床中相对多见的损伤已在教科书和文献中反复被提到,相信多数医生能够掌握其发生规律并及时识别和处理。然而,有时周围血管损伤的机制和临床表现并不典型。
我院曾收治1例63岁男性患者,走路时跌倒致右臀部撞上路肩,3h后因右臀部剧烈疼痛、肿大及右下肢麻木至我院急诊就诊,患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中成药。此患者经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诊为臀下动脉分支破裂出血,给予凝胶海绵栓塞治疗。通过这一特殊病例,笔者想提醒广大创伤骨科医生,要时刻警惕不典型机制导致的、不常见部位的血管损伤,掌握其可能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培养缜密的临床诊断思路,以减少漏诊。特别是对于血管壁脆弱、近期服用抗凝血药物的患者,轻微外伤即有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另外,要多阅读文献,借鉴他人经验,重视个案报道的参考价值。
我院曾收治1例36岁女性患者,因交通伤致骨盆骨折,8个月后右臀区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疼痛、麻木和肿胀,来我院时已发生失血性休克、贫血,经检查确诊为右臀上动脉部分断裂、活动性出血伴右臀区巨大血肿形成,给予右髂内动脉弹簧圈栓塞和右臀区血肿清除术等治疗。由于该患者近期无外伤史、骨盆骨折无再移位且出血部位不邻近骨折处,我们考虑动脉损伤系交通伤所致,早期因有丰厚的臀肌覆盖、局部压力大等而隐匿,后期形成假性动脉瘤。之后,通过总结我院的血管损伤病例并回顾文献,我们首次提出了“隐匿性血管损伤”的概念,这是临床中容易误诊的一类损伤,由于距离外伤时间已久,接诊医生往往没有首先考虑血管损伤的可能。迄今为止,据文献报道隐匿时间最长者达54年。
隐匿性血管损伤可发生在四肢和骨盆的主干血管及其主要分支,以动脉损伤为主,多为B型损伤,后期常形成假性动脉瘤,动、静脉同时损伤者可形成动一静脉瘘。此类患者就诊时可以表现为肢体供血不足、局部包块、神经受压、突发活动性出血、局部反复肿胀、关节内反复积血、浅静脉曲张、肢体无力、间歇性跛行等......
作者:医院张英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