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问世已有多年,作为解热镇痛抗炎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后来发现该药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对血小板的抑制为不可逆,遂被广泛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注:下面所述的阿司匹林均为低剂量阿司匹林(75~毫克/片,每日1片)。
1.阿司匹林有哪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较严重的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有:胃肠道毒性、肾脏毒性、抑制尿酸排泄、拮抗常用抗高血压药物和抗心衰药物(如普利类、沙坦类、利尿剂)的作用。阿司匹林对肾脏的毒性主要是损伤肾小管,而肾小管有强大再生能力(一般需一周时间)。
肠溶阿司匹林可避免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直接化学性损害,但肠溶阿司匹林在肠道吸收入血后,通过血液循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失去保护作用,可发生炎症、溃疡、出血、穿孔等。如果患者同时罹患幽门螺杆菌感染,则上述风险显著增大。故准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须首先根除幽门螺杆菌。
2.血栓是如何发生的
血栓发生的主要病因有:⑴血管内皮(内膜)受损;⑵血流异常;⑶血液黏稠或呈高凝状态。常见的血管内皮受损主要发生于动脉斑块破裂。血流异常常见于心腔内血液发生涡漩(如房颤)或下肢静脉回流阻碍。血液黏稠主要发生在严重脱水(如腹泻)后,血液高凝主要发生在大手术后。
3.血小板是否参与所有血栓发生
上述病因中,血小板参与的血栓的发生主要是动脉斑块破裂。而血流异常和血液黏稠、血液高凝时发生的血栓,血小板基本不参与。
所以,阿司匹林一般仅对动脉斑块破裂引起的血栓有抑制作用。对于心腔内或静脉血栓的发生,则基本无效。
4.斑块是不是一定会破裂
一般而论,所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久座、血脂异常等,均可引起斑块发生。年龄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但绝大多数斑块为稳定性斑块,即常规下不会破裂。只有那些不稳定性斑块才会发生破裂。
5.阿司匹林如何预防血栓发生
当斑块破裂时,血小板就会快速聚焦,在破口处形成血栓,然后被激活的纤维蛋白在血小板血栓的基础上网罗血细胞形成更大、更坚实的血栓。所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即可预防斑块破裂引发的血栓的发生。阿司匹林对预防动脉斑块破裂引起的血栓是确定有效的,但对于其他病因引起的血栓(主要是由凝血因子激活引起的血栓),阿司匹林基本上无效。
6.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病人是不是一定要用阿司匹林
早先,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病人,以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后来的研究发现,应用阿司匹林后,脑出血和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大幅度上升,弊远大于利。美国药监局基于大量临床研究,遂发出公告:作为一级预防(即从未发生过脑梗死或心肌梗死)的患者不宜使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只能用于心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二级预防,即已经发生过脑梗和心梗的患者。
7.阿司匹林是否可用于高危血栓患者
国内的观点认为,除了发生过脑梗或心梗患者必须终身服用阿司匹林外,有高危不稳定性斑块的患者,考虑其发生斑块破裂的风险很大,建议服用阿司匹林。
8.服用阿司匹林后,是不是可完全避免动脉斑块破裂引起的血栓栓塞性疾病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虽然有抑制作用,但并非能完全抑制动脉斑块破裂引起的血栓,但一般可减少约50%斑块血栓的发生。应该说,这个比例已经是很高了。引起脑梗的病因有很多,其中颈动脉斑块破裂引起的血栓致脑梗的比例约占全部脑梗的25%。其他,如房颤、心脏瓣膜病、卵圆孔未闭等病因引起的血栓而引起的脑梗,则需要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才有效。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也需要用抗凝药物才有效。
9.结语
动脉斑块破裂是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病因。若发生在颈动脉则可引起脑梗(因为血流是向颅内动脉),若发生在股动脉则可引起下肢动脉栓塞(因为血流是向下肢动脉),发生在心脏则可引起心梗。因为动脉血管是愈来愈细的,故一旦血栓形成并脱落随血液流动后,必定会栓塞前方动脉血管,导致相关组织缺血缺氧。静脉血管则是从微小血管回流至心脏,血管是愈来愈大,故一般不会引起致命性肺梗。
阿司匹林对于预防高危血管斑块破裂引起的血栓,疗效是确定的,但对于其他病因引起的血栓,则疗效很差或无效。
另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为预防血栓发生,采用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作为二级预防,疗效也是明确的。
对于那些虽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但从未发生过脑梗或心梗,且没有高危动脉斑块的患者,以及心腔内和静脉内有血栓发生风险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是弊多利少,不宜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