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有限、高度有限、空间有限,在这样一个“三限”的空间之内,要建造一栋建筑面积平方米,还要融入现代化设计理念的设计大楼,对于设计师而言,重庆市设计院建研楼改造工程无异于做一道难度不低的几何题。
年,重庆设计集团所属子企业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设计院”)的主任工程师蒋欣从同事手中接到这个工作时,同样也感到“难度不低”,这幢大楼位于市设计院内,曾经是其他单位的办公楼,在这家单位搬走,由市设计院接手,这幢楼就被赋予新的任务——解决员工办公场地不足的问题。
▲蒋欣
于是,市设计院决定,在原址上,对建筑进行拆除并重建。
而这一建,却建出了一幢具有现代设计理念的新式建筑来。
装配式设计建造大楼
地上五层全部采用钢结构
由于建设主体是设计单位,自身拥有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措施,因此,在构思建造过程时,设计师特意将“装配式”的设计建造方式运用到这幢大楼中。
何谓“装配式”设计,蒋欣告诉记者,这也是政府推广的设计建造新设计方式,其中一项要求便是把大楼需要使用的钢结构、梁、板、柱子等,全部都在工厂里生产好后,运到现场组装,这意味着,在设计上,容不得半点失误。
这其中,地上五层全部采用全钢结构,地下三层采用混凝土结构。建筑外墙饰面采用灰色干挂陶板与红色软瓷设计,以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记者在现场看到,建筑的外墙,设计成了红砖墙的外观,但触摸后就能发现,这样的红砖,只不过是贴上去的“面膜”,轻轻触碰这种红色的软瓷,还有颗粒感,而颜色,与周围的红砖墙房子相得益彰。
都知道,钢结构的建筑,在隔热和降噪上,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蒋欣告诉记者,设计的时候,他们通过采用外维护结构自保温的设计方式,并将结构边梁后退,以减少建筑的热桥,在装修过程中,采用干湿一体化、管线分离的形式,实现了建筑装配率达到70%以上,为后期使用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撑。
▲重庆市设计院建研楼改造工程外观很有现代感
退台式设计更人性化
它获得了LEED金级绿色建筑大奖
进入建筑的三层,是设计师们工作的场所,推开一道玻璃门,眼前豁然开朗,这块用于设计师放松和休闲的花园,就是设计的另一个新理念——退台式设计。
退台式设计即损失建筑部分面积,将其修建成花园或露台的形式。
而利用空间美学的设计概念,把重庆市设计院建研楼改造工程修成了一座别具一格的建筑。通过退台设计,在有限的空间上,于不同楼层变化出多个露台,如今,该工程获得LEED金级绿色建筑奖,成为绿色建筑的标杆。
那么,这样一栋外观看上去既有现代风又能与周围建筑融为一体的建筑,到底有何高深的地方呢?
蒋欣揭秘说,这幢楼的智能监控可以对整幢大楼的用电系统情况进行监控,一旦出现用电异常或漏电等情况,都会第一时间报警,确保对线路实时监控,防止设备老化。
而对于设计师而言,照明的灯光要求也很高,该建筑安装了电力载波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光源采用可以无极调整色温、亮度的LED节能产品。可通过语音模块、感光模块、手机APP等实现任意单灯的定向控制,且不需要布置专用的信号线路,兼顾舒适和节能。
而屋顶的光伏系统更是环保节能的先行者,通过对太阳能的收集,将其转化为电源,并入电路系统,在高峰时期缓解用电紧张。
▲几何构图的美
成为建筑改造的范本
任何建筑都要和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重庆市设计院建研楼改造工程的成功,赢得了周边居民的好口碑。
家住附近居民楼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当初这幢楼修建的时候,自己窗户就对着这幢楼,“我很担心,这幢楼修建起来后会不会挡住我的窗户。”
结果,修起来的大楼和原先一样高,不仅如此,还设计了露台,“他们的露台绿草茵茵,我住在对面都觉得很舒服。”
蒋欣认为,如今,城市旧改项目越来越多,这样的建筑设计也给改造设计提供了很多的参考。
“建研楼改造工程是采用原拆原建的方式,通过发掘原有建筑的特征并赋予建筑新的含义,尽力融入周边环境,使建筑得以新生。如今,约位设计人员每天在具有绿色、节能设计理念的现代化大楼里办公。”蒋欣认为,能够真正融入到环境中的建筑,才能算得上是“接地气”的建筑。
▲这是拆建以前的老楼
地标简介:
重庆市设计院建研楼改造工程
该项目由地面5层办公楼及地下三层车库及设备用房组成,总建筑面积约.87平方米,项目包含地面5层总计容面积为.21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与地下三层总建筑面积为.66平方米的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组成。
本工程为旧城更新中原拆原建项目,属于中型公共建筑,设计等级二级。
运用新的建筑理念,让建筑散发独特的魅力。
上游新闻记者王渝凤张锦旗摄影报道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