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降薪裁员为20102021的盲目

文章来源:设计   发布时间:2023-1-19 20:52:59   点击数:
 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52907.html

作者:宫乘风根据国家统计年检,每年的建筑竣工面积和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数都是可以从国家统计年检上查到的。设计院内卷问题,其实就是个很简单的行业增长速度跟不上从业人数增加的速度。年左右,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数是万人,年建筑竣工面积是20亿平方米。而到了年,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数是万人,年建筑竣工面积40亿平方,其中好像是年竣工面积是43亿,然后回落。而从业人数增加最快的好像也是年左右,一年增加了万。答案就很清楚了,竣工面积增2倍,从业人数增加4倍,自然内卷到天上去了。如果以年的从业人数和竣工面积参考,再考虑而今的设计日益精细化,需要更多人力,那么如果维持在40亿平方的竣工面积,从业人数维持在万左右是合适的。那么就意味着,-=万。要挤出去35~40%的人。这就是一个开始挤出的过程,降薪算什么?降薪算是对行业前途还有念想,觉得维持住核心团队,等市场回暖,东山再起的。其实他们就没有意识到,哪怕维持在年那种面积40亿平方米的竣工面积,目前的人也是太多了!无非是一个缓慢挤出还是断崖式挤出的过程。更何况,能维持住年竣工40亿平方米的基建规模吗?我看很难。其实稍微估算下就知道我们要维持住基础设施,大概需要每年更新多少。人均住宅面积大概35平方,那么算下其他公建基础设施工厂,也就是人均80左右,全国14亿人也就1亿,30~50年更新一次,就是每年22.4~33.6亿。这个量级,其实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数控制在万左右合适。也就是说,从长远基建发展来看,目前勘察设计行业60%左右的人要被挤出去!如果能把行业人数削减到万,那么基本就是~年的状态了!当然这将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而且是通过产业升级的方式开始的。目前设计院已经开始两极分化了。进入升级上升通道的设计院,项目和收入都在不断优化和提高,而还找不到上升通道的,就是会被挤出。想留在行业内干嘛呢。考证,如果按照万从业人员考虑,那么注册师人数在20万左右是合适的。住建部的政策估计也就是稳定在这个数量,结构岩土供配电,都开始严卡通过率,建筑因为本来就是少,估计还有几年放水,但是人数到了也会走上结构岩土供配电严格卡通过率的老路。设计院赶快信息化工业化。推BIM,设计流程科学化,自动化…………等等。不要走堆人力的老路了,不要想着,市场一旦回暖,我还可以维持一个人数晒出来就吓你一跳的大院,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设计院不是富士康,更可况富士康也开始搞自动化了,要不是国家有保就业的需求,这些行业自动化早就搞的飞起。说不好听点,设计院对刷图工作的分解和管理,远远不如富士康!设计领域,百人精英团队远远比管理不善的千人大院,强悍的多得多。其实刷图真需要那么多人?哪怕真的能刷得过机器?而设计精英团队的打造需要多方因素复合和耐心。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不展开。行业之所以在年~年,膨胀那么快,就是因为面对竣工面积的增长,和市场不断提高的对设计的要求,设计行业没有提高自己的技术和管理,反倒靠堆人力和加班去应对。人力这个东西,堆上去了,管理跟不上,提升并不大,而且一旦行业需求下滑,后遗症非常难以处理。而且由于是靠堆人力,设计院除了老板赚到点钱,基建增加那点设计费和项目并没有有效为设计院技术和产业升级提供积累。还在10年前的老套路上低水平重复。市场不断地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设计院应对的就是整一帮年轻人加班白嫖………………然后搞一堆看着像,其实屁用没有的东西出来!而且目前土木行业包括设计,还是太糙了,太糙了。绝大部分设计院连QA(QUALITYASSURANCE,质量保障)WBS(工作分解结构)这些最基本的项目管理的概念都没有。三审两校,从QA和WBS角度看来简直就是个笑话,文印店标准。哪怕就这种最基本三审两校,能都勉强保住图纸图面不要出大错的制度,很多中小设计院也维持不住!生产一堆不知所云图纸,也就报批一下,走走行政审批程序。实际施工,一大堆问题!所以,这种情况下,光把人数吹起来有啥用?然后BIM那么好的东西,愣是被完成换个软件拉模型,还难用难学对电脑配置要求高,然后还有一大堆人跳起来和你扯XXX能否缩短刷图周期,能否提高刷图量…………真是文印店论斤买图纸的习惯深入骨髓了。一堆人扯什么去看下一线设计师声音。我就在一线,我签字盖章审图,手下搞不定,我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方案我不会过分干涉,除非出现方向性错误。在团队推进项目过程中,我更多是一个技术督导和教练的职责,你搞不定来问我,建筑专业内大部分问题都可以给你解决方案。如果我不清楚,我会清楚去找什么外援。团队搞不定,我才提供技术兜底。这帮人说白了就是忽悠那种专业不强,遇到问题没法解答,只会喊你去再改再多做几个方案的领导,这种领导在行业快速膨胀的期间非常常见。本身也就是个监工的作用,而不是担任督导、教练、最后保底的技术领导职责。本来技术就不行,也就由得你的乱讲。这帮扯软件问题的,自己其实也不怎么会,然后就把锅甩到软件头上。建筑专业的所有细分技能,我看你上手操作下就知道你几斤几两。别在我面前玩这种花样。我手下的项目组很少无效加班,不仅不思进取还胡说八道的废物!要么你老老实实干你的岗位,别胡说八道,干好你的岗位也不要求你如何出色!想提意见就有真货。那种没本事还瞎扯甩锅的一律开掉。刷图狗忽悠的那类设计院的监工式领导,本身技术和管理都不行,不知道什么样工作才是有效的,监工就只会盯着人加班。他们从为了保证自己位子的角度出发,丝毫不考虑企业的前途和员工的利益,在市场重大转型,设计业务面临重大调整的拐点。不去考虑研究市场,不去考虑提升管理和技术,不去考虑怎么适应变化。反倒装出一副我在拼命工作,拼命加班。项目少了,但是工作量不会少,加班不能停。这种装模作样害人害己,假装工作的姿态。说白了他们就是监工,监工的工作效用自然体现在鞭打刷狗加班上。他们不会也没有能力让工作有效用!而刷图狗更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工作有效,如何提升工作的效用!市场不相信加班,所以装作在加班保不住监工和被监工鞭打加班刷图狗的位子,市场只相信效用。如果加班是有效用的,那么应该是加班越多发的钱越多,比如华为式的.。加班越多越发不出钱来,这就说明加班没有效用。没有效用还去拼命去做,然后扯什么市场不行了!市场不行还拼命加班是啥逻辑?………………这是刷图影响认知的实锤证据了吧。中间层,没有产生效用,担心被高层换掉,对上用拼命加班来装作很努力,对下用拼命黑甲方来甩锅其实加班是自己搞出来的。还有一定的现实利益基础。问题是某些企业的boss也是这种心态…………而底层人员同样不思进取,面对职业困境,年纪轻轻就保守得要死。一点点改变都极度抵制。如何让工作有效,如何识别效用,是个千古难题。同时也是从工具人转变为管理者,最根本的方式转换。管理者和工具人最大的本质区别就在于:1、识别目标让工作有效;2、管理风险设计院是提供营造人造环境过程中,咨询、设计、监造、总包设计服务,不是卖图纸的!设计是一种专家服务!从这角度看,万从业,能够胜任的寥寥无几!很多监工型的领导,无视这个事实,正在把设计院快速的文印店化,干文印店的活,自然是文印店的收费,而不可能是专家服务的收费。只是文印店可不会养那么多监工,没必要。建筑设计市场长,最受欢迎的是各种图集方案集效果图集,而涉及到流程,管理、质量控制、成本管控书籍非常少,这反映出这个行业根本没有意思到这些才是一个设计院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没人去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jxxy.com/jbzz/1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