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是每位在校生的必修课。通过实习,我们不仅可以检验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还能转化学生思维、提升工作能力,将其作为踏上社会、步入职场的踏板。去年11月,在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我,有幸前往上海常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实习,成为一名“菜鸟”设计师。
虚心向前辈取经
初出茅庐的我,对于陌生的环境,有些不安和拘谨。毕竟,自己对企业设计师要做的工作一无所知。作为实习生,在大致了解公司环境和企业文化后,部门经理带我认识了师傅“君君”——一位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前辈。君君在工作中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建议,在她的帮助下,我迅速熟悉了工作内容和具体任务。
经过师傅的介绍,我了解了所在设计小组的主要工作内容——根据公司分派的案例和要求,做出相应的产品设计,有时也要根据公司内部的需要进行相关海报和手册的设计工作。
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同事和前辈都很照顾我,只分派给我一些简单的图标设计工作,或者让我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排版。
虽然是一些琐碎的项目跟进和优化工作,但我还是会忽略很多细节。有一次,在一个项目的后期跟进中,师傅把前期图片发来让我修改图标。完成后,我带着不安和忐忑递交了设计稿。师傅看后,耐心、细致地一一指出了我忽略的细节。例如,因为经验不足、信心不够,成品夹杂着一些学生气,显得有些稚嫩;我只看到了图标表面的圆角和面性特点,却忽略了图像的背后有一层底片,所以缺少了透明度修改、模糊加阴影等操作。
我很感谢大家的照顾与指导,暗暗下定决心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我认真琢磨师傅给我的建议,上设计网站浏览优秀的设计作品。渐渐地,我找到了状态。前辈们看到我的进步后,开始给我安排一些更加具体、难度较大的工作任务。
前辈们都是资深的设计师,可以一眼看出我作品中缺少的元素和多余的部分,并细致地给我讲解理论、分享经验。我逐渐明白做设计不能想当然,设计是感性与理性并存的事,不能像学生时期那样随意而为之。企业中的设计,首先应注重的是产品的功能性,其次是运用专业的设计手法,让设计“躲”在功能后面。
人际交往很重要
在前辈的带领和指引下,我在设计技术和方法的打磨上少走了很多弯路。但只有技术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公司还需要团队协作。这段时间的实习还让我明白了,一个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一个人。在工作中,待人接物和有效沟通的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完整的项目,前期要与客户进行沟通,将客户的要求、理念记录下来并融入到设计工作中;在之后的设计过程中,同样需要与客户直接对接,以避免多次返工;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与开发、市场等部门的同事打交道,因为在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该功能能否实现,这要与开发部门的同事交流讨论……因此,在工作协调中,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此才能让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高效。踏上社会,就需要与他人接触。如何将自身的想法合时宜地告诉他人,与之达成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艺术。
学生思维要摒弃
学校和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环境,接触的人和事不同,处理方式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校内,老师传授给我们知识,从学习基础界面到完成阶段作业等方式,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在公司,只能靠自己不断尝试、犯错和改正才能出真知。实践是提高业务能力、实现事半功倍的唯一方法。在校期间,我曾自认为自己的社会经历丰富,但真正进入职场才发现,自己所谓的经验只是皮毛。
在一次商业性极强的图标设计任务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设计前,我回忆起上课时老师讲过的点线面关系和图标设计规范,以及线性图标、面性图标的区别与作用,它们可在不同的页面和设计中呈现不同的效果。此次图标设计任务中的图标即属于面性图标,需要通过不同的透明度和适当的空隙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主次分明感和负空间感,这样才不会显得局促。但以往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只是让我对图标有了基础的了解,真正运用到工作中时仍觉得无从下手。在请教同事和前辈后,我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内涵。
“解锁”实习任务,首先心态上要有转变,即不能再用学生的理念和思维去完成工作,而应以项目负责人的标准、客户的要求为目标,实现专业技能的应用。从心态和思想上进行转变,才能更迅速、更容易地融入新环境。
我深知成为资深设计师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份实习工作是我累积经验的过程。在一个个项目中,我产生新的认识与感悟,也深知应当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中紧跟潮流、不断创新。我需要更加努力,能用Photoshop设计出更特别的图案和海报,使用Illustrator进行更有新意的图标设计,还要学习C4D以完成2.5D的扁平插画风丰富作品……能创造利益的设计才是优秀的设计,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新事物,始终保持清晰的设计思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