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设计 发布时间:2025/1/21 15:27:31 点击数: 次
展览以“柒作——东方新营造”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THAD)策展主办,从木作、瓦作、石作、砖作、竹作、泥作、窑作等七个方向,诠释中国传统营造法式材料通过创新设计后的现代演绎。展览主题来源于宋代的《营造法式》,书中提出十三种建筑材料的规制和工法,即“十三作”。本次展览依循这条脉络,从“十三作”中提取了七种绵延于整个中国的建筑营造历程,还在被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展示这些材料在现代建筑语境中,通过建筑师的创新思维和建筑工艺的进步,重新被表达实践后的作品。展览收录了16位建筑师带来的20个优秀运用传统材料营造手法的项目,展出了何镜堂院士、崔愷院士、庄惟敏大师、李兴钢大师、胡越大师、方云飞、王方戟、朱培栋、刘玉龙、祁斌、宋晔皓、张利、张姿、崔光海、章明、曾群等建筑师(按姓氏笔画排序)的多个作品。年9月13日,正值中秋佳节,北京国际设计周——“非遗之美生活即道”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的建筑特展“柒作——东方新营造”在北京农展馆3号馆举行了开幕仪式。▲到场嘉宾合影来自北京设计周组委会、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gadline+studio、《三联生活周刊》及北京砖雕工艺大师等领导及嘉宾出席了开幕仪式。多名嘉宾就“柒作——东方新营造”的主题进行研讨,从多个角度解读了本次展览在社会学和建筑学的意义,表达对展览的高度认可与传递非遗文化的期望。清控人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晞在致辞中称展览表现就地取材、师法自然的古代中国智慧。并对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建筑师仍然以古人为师,从传统建造工艺中获得灵感,以开放共赢的姿态与宽广的视野与国际交流,在建筑领域中勇于尝试与创新的精神表示高度肯定。他点出本次展出项目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从中国的营造法式中汲取灵感、受到启发。这些作品不仅带来科技的启示,同时还兼具审美的享受,引发环保的联想。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兼策划总监曾辉在发言中肯定了设计师的价值。创意设计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加值,而是推动民生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产业。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立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的联系,从传统中提取文化价值,影响美学导向,为世界设计知识体系做出东方的贡献。他点出建筑师在其中的特殊价值:建筑师通过营造居所,更容易让传统元素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成为生活品质与美学的一部分。过去,这样的传统工艺更多被实践在仿古建筑体系中;而现在,传统元素则出现在现代的建筑体系中,标志了现代建筑开始有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和表情。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曾群在材料使用方面对比了中西方建筑。他认为东方比西方的传统建构体系更丰富完善;当西方使用单一材料时,东方建筑对材料多样性的研究更为深入。当建筑学向参数化与高科技迈进时,作为“抵抗的建筑学”,材料唤醒了大家心里对建筑学的古老呼唤,这在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多西与彼得卒姆托的作品上均有展现。本次展览贴合此主题,集中表现中国建筑师运用材料的佳作展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北京砖雕工艺大师张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代表,分享了祖辈是如何在帝制时代将民间传统带入京城,使砖制成为皇家建筑风格的一大要素。这种工艺通过师承与血缘代代相传,传递的不只是手艺,还是坚守的思想和精神、传统营造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作为砖制的第六代传人,砖雕工艺大师,他通过描述传统制砖的过程、研发绿色智能砖,表达了他对非遗传承的态度:传承是传递过去有价值的工艺,结合现代设计与生活理念,承接打造适合人类发展需要的产品。《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三联生活传媒公司总经理李鸿谷从历史的角度诠释了他对“柒作”展览的理解。以宋朝历史为例,他阐述了人们对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