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眼看世界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之光我

文章来源:股动脉损伤   发布时间:2017-3-14 3:46:18   点击数:
 

背景资料——什么是ECMO?

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的英文简称,是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的新型心肺支持技术,是体外循环(CPB)技术范围的扩大和延伸,ECMO可对需要外来辅助的呼吸和(或)循环功能不全的重危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医院,乃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危重症急救水平的代表性技术。严重心肺功能损伤的患者,病情恶化的很快,器官衰竭也很快。使用ECMO就是在与死神抢时间,避免因心肺衰竭引发其他脏器的衰竭,使用“体外心脏”的同时,实现对自身心肺功能进行修复。ECMO技术于20世纪末首次引入我国,因其对技术、设备和人员要求高,国内尚未得到普遍应用。直至最近几年国内才逐渐将其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

年1月10日,我院ICU成功开展全省第一例VV-ECMO。一位25岁的年轻小伙,因为重症肺炎、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进入我院ICU接受治疗。治疗团队为患医院的第一例ECMO。患者生命体征随即逐渐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最终康复出院。年轻的生命得以挽留,ICU人再一次战胜死神。

也是源于此,ICU青年医生查渝有医院系统学习ECMO技术。来港学习的第七天,她遇到了生平第一例ECPR,也是第二例ECMO。以下是她的分享与感悟。

8月30日,在院领导的关心及科室领导的支持下,我顺利到达香港,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短期进修。9月1日,稍事休整,我正式前往QUEENMARRYHOSPITAL(医院)的AdultICU报到。此次来港进修的主要目标,就是学习ECMO技术。

ECMO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展,是美国等发达国家ICU的成熟必备技术。在国内,由于费用高,每次花费均在10万以上,且可能出现脑出血、下肢坏死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才逐渐在北京、广州等经济较好地区开始开展,并逐渐发展起来。香港医院作医院,每年开展ECMO40余例,并已形成一个成熟的团队,肩负起独立开展ECMO、医院开展ECMO医院进行ECMO人员培训的任务。

在香港,ECMO的费用全部由医疗保险承担,经费没有问题,但是对于什么时候可以遇到需要做ECMO的患者,却可遇而不可求。在医院的第七天,我就有幸遇到了生平第一例ECPR,也是第二例ECMO。

首先科普一下什么是ECPR。ECPR是指当传统心肺复苏技术(CPR)数分钟不能恢复心跳骤停后的有效循环时,使用体外生命支持进行复苏,利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替代心肺功能,减少再灌注损伤,防止患者立即死亡的一种抢救措施。

这名患者是位69岁的女性,因为胸痛2天收入急诊内科住院治疗。上午9:50分,患者突然发生室速、室颤及心跳骤停,初步诊断为急性心梗,恶性心律失常,心跳停搏。当时急诊内科医生在抢救患者的同时,立即电话联系ICU及心脏内科的医生进行会诊。当我得知这一消息并赶到急诊内科病房时,三个科的医生正在共同进行抢救。急诊内科的医生正在建立尽可能多的血管通道,包括一条右侧股静脉导管、桡动脉导管、多条外周静脉血管通道,静脉给予各种抢救药物,采集各种血标本。ICU约有4名医生同时快速到达,分别开始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呼吸囊辅助呼吸,从本科室带来便携式自动胸外按压器给予患者持续胸外按压。心脏内科也有三四名医生到达,有的医生带来了一个只有手机大小的便携式彩超机,评估患者心脏情况,有的医生正在查视患者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当然,最主要的是三个科室医生经过短暂的商议,决定对患者实施ECPR及急诊PCI。于是,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战斗部队,大家各自分工,虽然紧张,但是有条不紊的快速进行。急诊内科医护和ICU的医生们共同迅速做好转运准备。在持续球囊辅助通气及胸外按压下,ICU的四名医生,二名护士,一名工人,花了4分钟把患者从1楼转运至19楼的心导管室。进入心导管室时,我特意看了时间,10:25分。

此时,心导管室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呼吸机就位,做ECMO的各种物品已经整齐地放置在操作台上。ICU和心脏内科的医生立即穿上手术衣,由ICU医生放置ECMO所需要的管路,心内科医生在旁辅助,并通过DSA确定管路位置。

进入导管室大约5分钟时,三、四名ICU负责ECMO的护士带着ECMO设备及管路进入导管室,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预冲及上机前准备。可惜的是,我一直忙于跟拍穿刺过程,并没有拍到他们预冲的情况。当医生们放置好ECMO的动静脉管路时,护士们已经快速预冲完毕,医护互相配合,迅速上机,机器顺利运转。而在大家进行ECMO的同时,有一名ICU的医生专门负责管理患者,包括适当的镇静镇痛、进行机械通气、稳定电活动及循环等等。在ECMO运转那一刻,我再次看了一下时间,10:51分。从患者心跳停止,到ECMO运转,仅仅花了61分钟。ECMO上机后,大家都送了一口气。这时,心内科的医生开始在ECMO的保证下进行PCI。在PCI结束后,再次由ICU的医生们负责将患者带回ICU继续进行ECMO治疗。

经历了生平第一次ECPR,的确刷新了我的认识。以前虽然听过、在书里看过,但自己亲身经历,带来的震动的确不一样。

首先,最让我惊叹的是各科室之间的合作,没有你们科、我们科之分。所有参与科室、各个环节间的无缝衔接,基本有没任何延误。其次,所有医生的训练有素,无论是团队配合还是技术水平,都无懈可击。第三,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除了不同科室之间同事的互相信任以外,还有上级医生对下级医生的信任。进行这些工作的所有医生基本上都和我差不多年岁,可能都是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或者高年资主治医师,期间ICU的大boss陈惠明主任来看了一眼,没有说话,又默默的走了。我想一方面说明这些年轻医生的技术过硬,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年轻医生的信任。第四,在整个过程中间,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家属,只是在做完上述所有工作以后,病人出导管室时,我才看到了等在门口焦急的家属。此时,ICU的负责医生才跟家属交待了病情。

初来医院的这一周,我的确见到一些从未见过的设备、仪器,但是很多主要的硬件,我们已经具备。在治疗的理念上,医院有他们先进的地方,但总体差异不大。但就像我来之前已经获知的一样,医院以管理闻名。以这一例ECPR为例,去除医疗风险、家属沟通、高昂费用等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同样具备这样一个高效的、过硬的、多学科合作的“战斗部队”。我院ICU,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省内重症医学领域的领军团队,如何才能在身后不断追赶的同行中,依托于我们大省医的优质医疗资源、各个强大的特色专科,越来越稳步的走出我们自己的特色?

我院开展安徽省第一例ECMO成功救治一位危重症患者

回想今年1月10日,我院ICU开展了全省第一例VV-ECMO。我刚好是患者的责任医生。1月9日晚上,我值班,患者呼吸机支持水平已经非常高,在%纯氧的支持下,血氧饱和度难以维持,并且已经出现皮下气肿等气压伤的表现。夜间,氧饱和度一度下降至70%,心跳上升至多次。我们给患者俯卧位通气,因为没有相应的专用设备,我们害怕呼吸管路打折,整整在患者床边看了一夜,将患者血氧饱和度稳定至92%。第二天一早,经过科室讨论,最终决定进行全省首例VVECMO也是我科首例ECMO。那个晚上的情景和心情,我终身难忘。对新技术的渴望、期待成功、害怕失败的忐忑以及获得成功的欢欣鼓舞,真的是百感交集。

隔着手机都能感受到的医务人员的压力和坚守

现在,我有幸有机会可以揭开这项技术的神秘面纱,近距离接触所有的过程,既兴奋又觉得压力巨大。希望自己在这三个月中,有所收获。同时,在此,感谢医院ICU的老师们无私和耐心的教导,更感谢,因为我暂时的离开,科室里分担了我的工作的同事们,你们辛苦了。

年9月11日

于香港西环干诺西道昌宁大厦中

作者介绍——

查渝,医院ICU(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年安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专业硕士毕业。现为重症医学科教学秘书,从事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与管理,以及学科教学工作。年获得中华医学会肠内营养病历演讲大赛全国第一名,并参加年欧洲ESPN年会。年参与全省第一例vv—ecmo患者的抢救,并成功救治,成为全省第一例ecmo存活患者。

(团委编辑整理)

观点需要分享,智慧需要碰撞。来稿请投ahslyytw

.







































白癜风能传染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jxxy.com/jbzz/3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