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名考释
作者简介:张树剑,青年中医学者,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督脉的初始意义并无“督率”之意,仅指脊中之脉,但其督率诸阳的意义出现较早,并对后世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那么对督脉的名解,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督脉理论,在经典针灸理论中十分重要。今人对其命名的取义多从其功能,作“督率”解,表达了督脉“总督诸阳”的生理功能。医院校针灸专业首版教材《经络学》即持此论[1],代表了学界的主流观点。但亦有学者持异议,如段氏[2]以为,督即尾,督脉即为尾脉。此论新颖,代表一家之言,可备一端。黄氏[3]认为,督脉似应以脊中得名,但仅作推测,未详考证。所以,对督脉的名解,有必要作较为深入的探讨。笔者不揣浅陋,对此略加考释。1“督”字溯源1.1督与裻、衤毒督与裻、衤毒三字读音相同,可互相通用,同见于《说文》。
《说文》衣部:“衤毒,衣躳缝。从衣毒声,读若督,冬毒切。”
段玉裁注:“躳从吕,自后言身也。躳与衤毒双声。下文曰裻,背缝,亦即此字也。”按,吕字,本义为脊椎的象形[4],故段氏言“自后言身”也,衣躳缝,言背之中缝,殆无疑义。
《说文》衣部:“裻,一曰背缝。从衣叔声,冬毒切。”
段注:“与上衤毒意同,《深衣》云负绳及踝,注云:谓裻与后幅相当之缝也。按,后幅当是裳幅之误。衣与裳正中之缝相接也,《晋语》:衣之偏裻,韦曰:裻在中,左右异,故曰偏。引申为凡中之称。《匠人》:堂涂十有二分,注曰:分其裻旁之修。以一分为峻也。今本作督。五经文字引作裻,古多假督为裻。从衣叔声。”
《说文》目部:“督,察也。一曰目痛也。从目叔声,冬毒切。”
段注:“督者,以中道察視之。人身督脉在一身之中,衣之中缝亦曰督缝。从目叔声。冬毒切。”衣之中缝本当从衣作裻缝或衤毒缝,“亦曰督缝”,可见三字通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裻:〔转注〕《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注:中也。医经有督脉,有任脉,皆以督为之。”“督:〔叚借〕为裻。衣之背缝也。《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注:中也。人身有督脉,有任脉,亦当作裻。”
从以上看,段氏与朱氏的观点是一致的,督与裻、衤毒三字音同而相通,皆可训中,意谓背中。对此,日本医家丹波元简亦具卓识,《素问识?卷七》:“简按:《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释文:李颐云:督,中也。朱子云:督,旧以为中,盖人身有督脉。循脊之中。贯彻上下,见医书。故衣背当中之缝。亦谓之督,见《深衣》注。皆中意也。考督,又作衤督、裻。”
笔者按:裻、衤毒二字仅是造字的方法不同而已,两者均从衣,意指衣背的中缝,分别取毒与叔二字表声,应当属于异位字(同字异形之谓)。督亦是由叔得声,在取意脊中时与裻、衤毒两字互假。
1.2督与中既然三字均可训中,当有音韵学上的证据。以督为例,督在端纽觉部,中在端纽冬部,两者双声,同时觉冬对转,即可互谐,按例当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注:中也。”
又《周礼?考工记?匠人》:“堂涂十有二分”。郑玄注:“分其督旁之修(《说文》段注作裻)”。贾公彦疏:“名中央为督,督者,所以督率两傍。”汉?扬雄《太玄?周》“植中枢,立督虑也”,司马光集注:“督,犹中也”。另《佩文韵府》卷六十一:“匠人言督线,缝人言督缝,医家言督脉,皆训中也。”可见督与中因声而通。
1.3督与董《说文》:“督,察也。”督字的察视之意在后世包括医学文献中用得较为广泛。也是督脉成为阳脉之总纲的源薮。段玉裁注曰:“督者,以中道察視之。”赋予督字两个义项。按:督字的察视义项还有一个来源,即是从董字转出。董、督同在端纽,系双声,可互借。
如《尚书?大禹谟》:“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汉?孔安国传:“董,督也。言善政之道,美以戒之,威以督之。”
孔颖达正义曰:“又督察之用威罚。”
又《尚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董正治官。”
传曰:“……督正治理职司之百官。”
正义曰:“是董得为督。”
又《尔雅?释诂》云:“董,督,正也。“
《说文》段注:“督,察视也。……
《车千秋传》: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
又曰:宜有以敎督。按六经但言董。董即督也。”
宋?戴侗《六书故》:“督,董眂也。凡董眂者必聚精凝眂,督责之义生焉。”直言督责之义由董而出。
2督脉释名《素问?气府论》:“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这里提到了“脊椎法”,《太素?气府》中亦有记述。张氏[5]认为:脊椎法是古代医生认识脊柱的方法,亦是督脉发现的临床基础。此论是。笔者认为,《内经》中关于奇经的命名,均较为直观,与其功能的联系并不直接。如任脉由妊娠得名,冲脉因脉诊实践而得名[6],带脉盖由束带的部位得名等。所以,督脉在发现并命名时,未必会有总督之意的认识。根据督脉的循行路线记载,其取义以背中、脊椎得名最为可能。
据上文,督字在表达中义时与裻、衤毒通,三字的产生未必互源,但其表达背中的意义却是有共同的实践基础的。按《说文》“衤毒:衣躳缝。”段注:“躳从吕,自后言身也。躳与衤毒双声。”段氏的意思是衤毒与躳二字亦音谐互假。吕字,如前所述,从文字学意义而言本指脊椎,躳表背中之意昭然。既衤毒与躳二字双声互假,那么,躳字亦可借为督字。所以,言督脉为躳脉亦无不可。黄侃《说文段注小笺》:“督脉本作衤毒。”亦是例证。从此而言,督脉的本意当是脊中之脉,取意从衤毒或裻,是十分自然的事。
《素问?骨空论》有关督脉的病候: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其病候与经脉循行对应,并无全身性疾病的描述。所以,督脉在发现与命名之初尚无“阳脉之都纲”的这样重要的生理意义。
3督脉意义的演变由上可见,《内经》中督脉的取意较为朴素,是指的脊中之脉,并无总督诸阳的意义。然而,督字在秦汉文献中作为督察,督正,督责的意项用法很多,必然会对医学理论产生影响。如《周礼?春官?大祝》:“禁督逆祀命者”,郑玄注:“督,正也。正王之所命,诸候之所祀。”《管子?九守》:“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又《史记?项羽本纪》:“闻大王有意督过之。”《汉书?赵敬肃王刘彭祖传》:“上书愿督国中盗贼。”颜师古注:“督,视察也。”《论衡?寒温》:“父子相怒,夫妻相督”,督为督责之意。所以,督字的察视之意的广泛应用,加之督脉位于人身之中的特定位置,督脉的督率诸阳的功能形成是很自然的。
从传世文献看,最早赋予督脉较重要的地位的是
《难经》吕广注:“督脉者,阳脉之海也”,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亦作:“督脉者,阳脉之海也。”
《难经》杨玄操次注曰:“督之为言都也,是人阳脉之都纲。人脉比于水,故吕氏曰阳脉之海。”由是知《脉经》之言当出于吕广。
《太素》杨上善注:“《八十一难》云:(督脉)起于下极之输,并脊上行,至于风府,为阳脉之聚。”直言“阳脉之聚”出于《八十一难》,
然《难经?二十八难》:“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下文对督、任、冲、带四脉的描述但其循行,未逐经述其生理功能,故“阳脉之聚”之文,似是杨上善氏注文,亦当本于吕广。王冰亦曰:“所以谓之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
《奇经八脉考》引张洁古曰:“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督脉之阳脉督率的意义渐成定论。按:吕广时当汉季,督字的一般意义影响到医学认识从时间上看十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