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灏肌肉功能解剖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文章来源:股动脉损伤   发布时间:2018-1-1 5:51:14   点击数:
 

1.额肌——额肌通过帽状腱膜直接与枕肌相连。因此,不管枕肌或额肌,还是两部分都紧张,都能引起整个头皮紧张的感觉。额肌部分地连接到眼轮匝肌上,这两个肌肉常与头痛有关。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眼眉表面的皮肤,部分至眼轮匝肌和鼻根部。

2.枕肌——枕肌通过帽状腱膜直接与额肌相连。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枕骨上项线。

相关部位:局部疼痛放散至头后部和顶部,并可涉及到同侧眼部。

3.眼轮匝肌肌连接:内侧,至睑内侧韧带,额骨和上颌骨及眼睑组织。上内侧,至眼眶。

4.颧大肌和颧小肌——颧大肌和颧小肌是主要的笑肌,很多的面瘫也会导致这两块肌肉的过度紧张。肌连接:上方,至颧骨。下方,至口角组织,与口轮匝肌纤维融合。

5.颞肌——颞肌是一个大的扇贝形肌肉,覆盖在头侧面耳的前、上和后方。所有的主诉头痛或颞颌关节(TMJ)问题的病人,都应该检查并治疗颞肌。肌连接:上方,至颧弓上方颞窝的骨和筋膜。下方,至下颌骨冠状突和下颌支前缘。

6.咬肌——咬肌是最重要的咀嚼肌。在TMJ有问题时,首先应该治疗咬肌。

肌连接:上方,至上颌骨颧突和颧弓。下方,咬肌浅层至下颌角外表面和下颌支的下半部;咬肌深层至下颌支上半部,可能延伸至下颌角。

7.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是有两个头的肌肉,主要功能为稳定、旋转和弯曲头部和颈部。所有主诉头痛的病人都应该仔细检查胸锁乳突肌。它的两个头是胸骨头和锁骨头。

肌连接:上方至乳突外侧面和枕骨上项线外侧1/2下方:胸骨头:胸骨柄前表面锁骨头:锁骨前表面的内1/3。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收缩,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后面使头伸,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面使头屈。上固定时,上提胸廓,助吸气。

8.斜角肌——我们熟悉斜角肌是因为它容易引起颈部、头部以及上背部的疼痛损伤时间过久后也会带动到斜角肌的损伤而引起手臂的麻木。在反常的呼吸时它还作为不适宜的辅助肌。大部分的人都存在这一肌肉的问题。胸廓出口这一词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腋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在至上臂的途中经过这两个肌肉之间,然后走行于第一肋和锁骨之间。肌连接:前斜角肌:上方,到第3至第6颈椎横突的前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内面。中斜角肌:上方,到第2至第7颈椎横突后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外面。后斜角肌:上方,到第5或第6颈椎和第7颈椎横突的后面。下方,到第2肋骨的侧面,有时也可至第3肋骨。

9.斜方肌——斜方肌覆盖很大区域并有多种功能。它是颈后部重要的肌肉,也是肩部和背部的肌肉。斜方肌的问题可能引起多种疼痛和不适,因为它在上半身疼痛和功能障碍中起重要的作用。对大部分人来说,它是长期处于过度拉伸状态的。肌连接:上斜方肌:上方和内侧,至上项线、项韧带和颈1到颈5的棘突。下方和外侧,至锁骨外1/3。中斜方肌:内侧,至第6颈椎到第3胸椎的棘突和韧带。外侧,至肩胛骨肩峰和肩胛冈的上部。下斜方肌:内侧,至4到12胸椎的棘突和韧带。外侧,至肩胛嵴的内侧端,接近肩胛提肌连接处的下方。相关部位:肩部上斜方肌的激发点引起颈上部至乳突和耳上方至颞部的疼痛,也引起下颌角疼痛。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的激发点引起颈后部颅底、肩后部和肩胛骨之间疼痛。在中斜方肌的激发点,特别是位于接近肩峰外侧端引起上臂近端外面下至肘部的疼痛。

下斜方肌的激发点也引起后下背部和肩胛骨之间疼痛,它的紧张也会导致肩胛骨的上回旋受限而产生底肩可能。

作用:一侧斜角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同时收缩可上提第一二肋助深吸气

肩胛提肌

起止点:成带状,位于项部两侧、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四个颈椎的横突,止于肩胛骨上角

作用:有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下角下回旋的作用

此肌的损害不宜做强化治疗。

10.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和头最长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和头最长肌通常是超负荷使用并常处于紧张状态,并且是头痛、上背部深层及头旋转受限主要涉及的肌肉。肌连接:下方,至第1到第6胸椎的横突(头半棘肌也至第3到第6颈椎)。上方,颈半棘肌至第2到第5颈椎的棘突;头半棘肌至枕骨基底部;头最长肌恰好至头半棘肌的外侧。

11.头夹肌、颈夹肌——头夹肌和颈夹肌是转头和伸展颈部的肌肉,与多种头痛有关,并且是上背部疼痛及头旋转受限主要涉及的肌肉。肌连接:下方,至第3颈椎到第6胸椎的棘突。上方,颈夹肌连接到前两个或前三个颈椎横突的背面。头夹肌连接到乳突和紧临乳突的枕骨的一小部分。

12.多裂肌和回旋肌——多裂肌和回旋肌是椎骨间深层的小肌肉,存在于脊柱全长。它的制约作用大于运动作用;在较大肌肉使脊柱弯曲时,它们防止个别的椎骨过度弯曲或旋转而脱位。肌连接:上方,第2至第5颈椎。下方,第4至第7颈椎。多裂肌——多裂肌定的下部分从骶骨至腰椎非常强壮而明显。也是人体中最强的肌肉之一。在背下部疼痛的病人,你经常会发现骶骨上的敏感点。肌连接:下方,从骶骨和骶髂韧带,腰椎乳突,胸椎横突和最后4个颈椎的关节突。上方,至所有上方椎骨的棘突,包括枢椎。回旋肌——回旋肌是三层横突棘肌中最深的一层,主要在胸部。肌连接:下方,自一个椎骨的横突。上方,至上方靠近的2或3个椎骨的棘突根部。

13.枕骨下肌——枕骨下肌包括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由枕骨下肌形成的三角叫做枕下三角,它的肌肉经常与颈后部其他肌肉引起常见的头痛。治疗这些肌肉最好的方法是按压法和伸展法。肌连接:头下斜肌连接前两个颈椎,其余的肌肉连接前两个颈椎和枕骨。

14.锁骨下肌——锁骨下肌这个较小的肌肉可能引起较广泛部位的疼痛及手臂的麻木。在治疗前胸部其他肌肉时,总应该同时治疗锁骨下肌。

肌连接:内侧,至第一肋软骨。外侧,至锁骨肩峰端的下表面。

15.胸大肌——胸大肌跨越三个关节: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和盂肱关节。它在姿势校准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手臂发麻的责任肌肉。

肌连接:下方和内侧,锁骨部分至锁骨内侧1/2。胸骨和肋骨部至胸骨柄、胸骨体和第一到第六肋软骨的前表面;腹部至外斜肌腱膜。上方和外侧,至肱二头肌沟的外侧缘。

16.胸小肌——胸小肌将肩胛骨固定至胸部。胸小肌的疼痛通常伴有背上部肌肉的疼痛,如菱形肌。它的紧张可能累及神经,引起上臂麻木,特别是抬高上臂时。肌连接:下方,至第3肋,常为第2肋,到第5肋的肋骨与肋软骨的连接处。上方,至肩胛骨喙突的顶部。

17.大菱形肌和小菱形肌——菱形肌是上背部疼痛的主要原因。它们与将肩部向前拉的胸部肌肉的力量保持平衡。因此,菱形肌紧张几乎总是伴有胸部肌肉的紧张。

肌连接:大菱形肌:上方,至前4个胸椎的棘突和相应的棘突上韧带。下方,至脊柱下方肩胛骨内侧缘。小菱形肌:上方,至第6和第7颈椎棘突。下方,至脊柱上方肩胛骨内侧缘。

18.背阔肌——背阔肌是一个大而有力的肌肉。它覆盖了躯干背面的下方,向背上部和侧面延伸,从背下部和骨盆部稳固上臂。

肌连接:下方,至下5或6个胸椎和腰椎的棘突,骶骨上嵴中间和髂嵴外缘。上方,与大圆肌一起进入肱二头肌沟内侧缘。

19.大圆肌——大圆肌与背阔肌共同工作,使肩胛骨产生力量,它的紧张会导致手臂做过位水平内收时受限。

肌连接:内侧,至肩胛骨下角和外侧缘下1/3。外侧,至肱骨二头肌沟内侧缘。

20.三角肌——三角肌的三部分覆盖在肩部肱骨头上方,并提供巨大的力量使上臂做前、后和远离躯干的运动,所以手臂上举无力时应查找这块肌肉是否有功能障碍。

肌连接:内侧,至锁骨外1/3,肩峰外侧缘,肩胛冈下缘。外侧,至肱骨干外侧中部稍上(三角肌粗隆)。

21.旋转套——旋转套的肌肉,即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传统的首字母缩略字为“SITS”a)冈上肌——冈上肌在上臂外展时,它与中三角肌一同工作。提重物如手提箱或沉重的公文包的人容易有冈上肌的问题。肌连接:内侧,至肩胛骨冈上窝。外侧,至肱骨大结节。b)冈下肌——冈下肌是常有麻烦的部位,最常由沿着肩胛冈和肩胛骨内侧缘的激发点引起上臂外侧疼痛。肌连接:内侧,至肩胛骨冈下窝。外侧,至肱骨大结节。c)小圆肌——小圆肌主要是冈下肌的辅助肌肉,与冈下肌有相同的功能。通常也是手臂发麻的责任肌肉之一。肌连接:内侧,至肩胛骨外侧缘上2/3。外侧,至肱骨大结节冈下肌下方。d)肩胛下肌——肩胛下肌在重复举起重物时易产生紧张而导致肩胛上回旋受限。上臂不能完全抬高至头上可能是肩胛下肌紧张的体征。肌连接:内侧,至肩胛下窝。外侧,至肱骨小结节。

22.前锯肌——前锯肌与胸部肌肉一起工作,并与菱形肌对抗。它能引起胸部侧面疼痛,并以类似胸小肌的方式放射至臂部,其也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呼吸,故其紧张时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呼吸痛。

肌连接:下方,至头8-9肋骨侧面的中心。上方,肩胛上、下角以及介于其间的内侧缘。

23.下后锯肌——下后锯肌转动并伸展躯干而且协助呼吸。由于此肌参与的功能较多,故易造成受累损伤,特别是急性腰扭伤。

肌连接:内侧和下方,与背阔肌一同,从最下两个胸椎和两个或三个上部腰椎的棘突。外侧和上方,至最下面四个肋骨的下缘。

24.上后锯肌——上后锯肌通过抬高它连接的肋骨协助呼吸,所以在它受损害时会引起呼吸痛,疼痛时常被形容为“想自杀的冲动都有”。肌连接:内侧,至最下两个颈椎和最上两个胸椎的棘突。外侧,至2到5肋骨角的外侧。

25.肱二头肌——肱二头肌跨越两个关节:盂肱关节和肘关节。是前臂最有力的旋后肌,其有损伤时会造成手臂屈肘无力与上举无力。

肌连接:近端,长头自肩胛骨盂上粗隆,短头自肩胛骨喙突。远端,至桡骨粗隆并由肱二头肌腱膜连至前臂筋膜。功能:屈肘和后旋前臂。

26.肱肌——肱肌是最重要的屈肘肌。肱二头肌的功能可由这一肌肉替代。

肌连接:近侧,至肱骨下1/3前表面。远端,至尺骨冠状突。

27.喙肱肌——喙肱肌是连接到肩胛骨喙突的三个肌肉中的一个。另外两个肌肉是肱二头肌和胸小肌。

肌连接:近侧,至肩胛骨喙突。远端,至肱骨内侧缘中部。功能:外展和屈曲肱骨,防止肩关节向下脱位,臂不能上举时也应考虑些肌的功能作用。

28.肱三头肌——肱三头肌对抗肱二头肌和肱肌。

肌连接:近侧:长头或肩胛骨头:至肩胛骨外侧缘盂状窝下方的盂下结节。外侧头:至肱骨大结节下方后外侧表面;内侧头:至肱骨后表面。远端:尺骨鹰嘴。臂不能后伸时,就考虑此肌有肌力减弱,多以强化为主

29.肱桡肌——肱桡肌与大部分肌肉比较,它具有重要的杠杆作用,因此它是一个非常有力和有效的肘部屈肌,在屈肘障碍时应考虑它的肌收缩功能减弱因素。

肌连接:近侧,至肱骨髁上嵴外侧。远端,至桡骨茎突基底前。

前臂肌

前群:

浅层: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和尺侧腕屈肌,除肱桡肌起自肱骨外上髁外,余皆起自肱骨内上髁,多以长腱下行,分别止于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肱桡肌屈肘关节,掌长肌屈腕关节,指浅层肌肌腱一分为四,经腕管和手掌,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止于中节指骨底的两侧,屈指间关节并屈腕和屈掌指关节。另外三块的作用与名称一致

深层:桡侧额拇长屈肌、尺侧的指深屈肌和深面的旋前方肌前二者起自桡、尺骨上端的前面和骨间膜,肌腱经腕管入手掌,拇长屈肌止于指远节指骨,指深屈肌肌腹移行为14条长腱,在指浅屈肌腱的深层下行,止于第2~5指远节指骨,旋前方肌

30.竖脊肌——竖脊肌起自骶骨、髂骨和腰椎突。它们可以分成三群:髂肋肌、最长肌和棘肌,此肌肉功能受损时,会造成体态出现多种不平衡状态,也会引起体前屈和后伸受限。髂肋肌群:髂肋肌群存在于竖脊肌群的最外侧,由三部分组成:腰髂肋肌、胸髂肋肌和颈髂肋肌。

31.腰髂肋肌,也是常见腰部疼痛的关联肌肉。

肌连接:下方,起自骶骨和髂骨。上方,至下6个肋骨的下缘。

32.颈髂肋肌,属于体姿维持肌肉。

肌连接:下方,至上6个肋骨的上缘。上方,至中间颈椎的横突。

33.胸髂肋肌——胸髂肋肌经常出现疼痛性激发点,其可位于肩胛骨下肌肉分支处,肩胛骨下方和内侧的区域是需要放松激发点的最常见的区域之一。此处的疼痛经常伴发肩部肌肉的疼痛。

肌连接:下方,下6个肋骨下缘的内侧。上方,上6个肋骨下缘。

34.胸棘肌

肌连接:下方,至上部腰椎和最下部2个胸椎的棘突。上方,至中部和上部胸椎棘突。功能:支撑和伸展脊柱,当脊柱不能正常运动时,功能上也会与此肌有相应关联。

35.胸半棘肌

肌连接:下方,至第5胸椎至第11胸椎横突。上方,至前4个胸椎和第5颈椎与第7颈椎的棘突。功能:伸展脊柱。

隔肌:

起止点:是分隔胸腹腔的一块阔肌,向上膨隆,呈穹隆状,周围部为肌质,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前面,向中央移行为腱膜称中心腱

作用:主要是呼吸肌,收缩时隔穹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助吸气;松驰时,膈穹隆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缩小,助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喷嚏及分娩等活动。

36.腹直肌——腹直肌将前胸部(胸廓)与骨盆前部(耻骨)连接起来。它屈曲脊柱并抵抗脊柱伸展。肌连接:下方,至耻骨嵴与耻骨联合。上方,胸骨剑突和第5至第7肋软骨。

37.腹斜肌——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走行方向分别与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相同,此肌的损伤可影响呼吸,长期损伤不愈时也会影响到体姿向患侧倾斜,其同是也是急性腰扭伤的参与者,最易出现在其肌收缩力减弱时。

肌连接:腹外斜肌:上方,至第5到第12肋骨。下方,至髂嵴外侧缘前半边,腹股沟韧带和直肌鞘前层。

为一宽扁的阔肌,位于前外外侧壁的浅层,以八个肌齿起自下八个肋骨外面,与前踞肌的肌齿交错,肌束斜向前下,后部肌束向下止于髂脊前部,其余肌束内移行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形成腹直肌鞘的前层,终于腹前壁正中的腹白线

作用: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此韧带延伸并附于耻骨梳的部分称为持股梳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一个三角形的裂口,为腹股沟管浅环

腹内斜肌:下方,至髂筋膜深部到腹股沟韧带外侧部分,髂嵴前一半和腰筋膜。上方,至10到12肋骨和腹直肌鞘。

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脊和腹股沟韧带外侧半,肌束呈扇形展开,上部肌束向前上与腹外斜肌的肌束交叉,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腱膜,并分为前后两层,包括腹直肌,终于腹白线

作用:腹内斜肌的下部肌束行向前下,呈弓形越过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前面延为腱膜,与腹横肌的腱膜会合形成腹股沟镰或称联合腱。在男性腹内斜肌的最下部发出一些细散的肌束包绕精索和睾丸,称为提睾肌,收缩时可上提睾丸

腹横肌:

起止点: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起自下六个肋软骨的内面、胸腰筋膜、髂脊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3,肌束横行向前,延为腱膜,经腹直肌后面,参与组成腹直肌鞘的后面,终于腹白线

作用:腹横肌最下部的肌腱和部分肌束亦参与构成腹股沟濂和提睾肌

腹前肌外侧肌群具有保护、固定腹腔器官的作用,收缩时缩小腹腔,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和分娩。腹内压增加还可以使隔穹隆上升,助呼气和咳嗽。腹肌还是背部伸肌的拮抗肌,收缩时可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

38.腰方肌——腰方肌是手法治疗不容易接近的肌肉,因为它位于腰椎旁肌肉(竖脊肌)和腰部较厚的筋膜层与腱膜组织的深部。肌连接: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起自髂脊后部,向上止于第12肋和第1~4腰椎横突。收缩时下降和固定第12肋

作用:使脊柱侧屈

其参与腰部的前屈、后伸及旋转功能,所以较容易出现疲累状态下的拉伤,特别在弯腰拾重物起立时。

39.腰大肌(髂腰肌)——腰大肌连接到腰椎,通过向前拉腰椎和向下、向后压髂骨的前下方,使骨盆向前倾斜并使腰曲发生脊柱前凸。而且腰大肌引起的疼痛可能涉及内脏。

肌连接:上方,至第12胸椎到第5腰椎椎体和椎间盘及腰椎横突。下方,与髂肌至股骨小转子。

40.髂肌肌连接:上方,至髂窝。下方,至腰肌腱、小转子前表面和髋关节囊。

这里引起的疼痛会放射到整个小腹部,有时会影响到泌尿及生殖系统的相关症状,临床也见造成假性阑尾炎症状。

41.臀大肌——臀大肌是强有力的攀登肌,是髂腰肌的拮抗肌。在背下部疼痛时经常涉及到股后侧肌和股外侧肌的紧张而产生膝关节疼痛。肌连接:上方,至髂骨后面臀后线,骶骨和尾骨的后面,骶结节韧带。下方,至阔筋膜髂胫束(表面3/4)和股骨臀肌粗隆(近端后外1/4)。

42.臀中肌——臀中肌与臀小肌是髋有力的外展肌。在背下部疼痛时经常涉及到它。

肌连接:上方,至髂骨臀前线和臀后线之间。下方,至大转子侧面。

43.臀小肌与臀中肌一起是有力的髋部外展肌,它可引起远距离型疼痛,常涉及髋部和腿部及膝关节的疼痛。肌连接:上方,至髂骨臀前线和臀后线之间。下方,股骨大转子。

44.梨状肌——梨状肌是重要的髋外旋肌,同时有稳定髋关节的作用。梨状肌紧张不仅可引起涉及其本身的疼痛,还可能累及坐骨神经后产生下肢麻木的症状。这种情况称为梨状肌综合症。肌连接:内侧和上方,至骨盆骶前孔边缘和坐骨大切迹。外侧和下方,至大转子上缘。

作用:外旋、外转髋关节

坐骨大孔被梨状肌分隔成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孔内有血管、神经通过

闭孔内肌:

起止点:起自闭孔膜内面及其周围骨面,肌束向后集中成为肌腱,由坐骨小孔出骨盆转折向外,止于转子窝

作用:收缩时可使髋关节旋外

股方肌:

起止点:起自坐骨结节,向外止于转子间脊

作用:使髋关节旋外

闭孔外肌:

起止点:在股方肌深面,起自闭孔膜外面及其周围骨面,经股骨颈的后方,止于转子窝

作用:髋关节旋外

45.股四头肌肌连接:下方:四个头: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和股内侧肌至髌骨并从那里通过髌韧带至胫骨粗隆,股内侧肌还至胫骨内侧髁。多数的膝关节损害均与此肌的紧张所导致的膝关节生理间隙变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上方:股直肌:至髂前下棘和髋臼的上缘。股外侧肌:至粗线外侧缘远至大转子。股内侧肌:至粗线内侧缘。股中间肌:至股骨干前面上3/4处。

46.缝匠肌——缝匠肌紧张经常影响梨状肌的伸张。如果你打算舒张梨状肌而且病人主诉感觉大腿前面紧张,在治疗前应先放松缝匠肌。肌连接:上方,至髂前上棘。下方,至胫骨粗隆内侧缘。

47.腘绳肌腱—腘绳肌腱用于表示大腿后面的肌肉,包括二头肌的长头、半腱肌和半膜肌。多数的膝关节损害与此肌的紧张所导致的膝关节生理间隙变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a)半腱肌肌连接:上方,至坐骨结节。下方,至胫骨骨干上1/4的内侧面。b)半膜肌肌连接:上方,至坐骨结节。下方,至胫骨内侧髁后部。c)股二头肌肌连接:上方,长头至坐骨结节,短头至粗线下半部外侧缘。下方,至腓骨头。

48.阔筋膜张肌和髂胫束(ITB)——髂胫束是大腿外侧面从髂棘延伸至胫骨外侧髁的阔筋膜(大腿部的深筋膜)的增强的纤维。阔筋膜张肌与其连接并拉紧深筋膜,O型腿的形成与此肌的长期紧张不无关系。肌连接:上方,(阔筋膜张肌)至髂前上棘和附近的髂骨后外侧表面。下方,至阔筋膜髂胫束,后者连接到胫骨外侧髁。

49.大收肌,X型腿(膝关节内扣)多与此肌及全部内收肌的紧张关系密切。肌连接:上方,至坐骨结节和坐骨耻骨支。下方,至股骨粗线和收肌结节。

50.长收肌肌连接:上方,耻骨联合和耻骨嵴。下方,至粗线内侧缘中1/3。

51.短收肌肌连接:上方,至耻骨下支。下方,粗线内侧缘上1/3。

52.耻骨肌肌连接:上方,至耻骨嵴。下方,至股骨小转子和粗线之间的耻骨肌线。

53.股薄肌肌连接:上方,至耻骨联合附近耻骨体和耻骨下支。下方,至胫骨干内侧胫骨粗隆下。

54.胫骨前肌,多数的膝关节损害与此肌的紧张所导致的膝关节生理间隙变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肌连接:近侧端,至胫骨外侧面上2/3和骨间膜远侧端,至内侧楔骨和第1趾骨基底部。功能:足部背屈和内翻。

55.腓骨长肌肌连接:近侧端,至腓骨外侧面上2/3和胫骨外侧髁。远侧端,其肌腱通过外踝的后面并跨越足底至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的基底部。足部的内翻与易崴脚,会由于此肌的松驰而引起。

56.腓骨短肌肌连接:近侧端,至腓骨外侧面下2/3。远侧端,至第五跖骨基底部。功能:足部背屈和外翻。足部的内翻与易崴脚,会由于此肌的松驰而引起。

57.第3腓骨肌肌连接:近侧端,通常与趾长伸肌融合。远侧端,至第5跖骨基底部背面。功能:协助足部背屈和外翻。

58趾长伸肌肌连接:近侧端,至胫骨外侧髁和腓骨前缘上2/3处。远侧端,四个腱分别至第2至第5趾骨近节,中节和远节基底部背面。足趾的屈功能受限时会因为这部分肌肉的紧张所造成。

59.腘肌——膝关节的多数疼痛与此肌肉受累及后紧张有直接的关系。肌连接:近侧端,至股骨外侧髁。远侧端,至胫骨后面比目鱼肌线上方。注意事项:避免按压到沿膝中线走行的腘动脉和胫神经。

60.腓肠肌——腓肠肌跨越膝和踝两个关节,它只能在膝伸直时被伸展。肌连接:上方,两个头(外侧头和内侧头)分别来自股骨外侧髁和内侧髁。下方,与比目鱼肌汇集成跟腱,膝关节的多数疼痛与此肌肉的紧张有直接性的关系。

61.比目鱼肌起自胫骨和腓骨后上部

止点:跟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踝关节屈(跖屈),腓肠肌还可使膝关节屈。远固定时,可使小腿在踝关节处屈,协助膝关节伸,维持人体直立。

胫骨后肌

位于趾长屈肌和拇长屈肌之间,起自胫骨、腓骨和小腿骨间膜的后面,长腱经内踝之后,到足底内侧,止于舟骨粗隆和内侧、中间及外侧楔骨。

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使足内翻。

第一部分头颈背部肌群第一节浅层肌

  1.斜方肌:起自枕外隆凸、上项线内侧,颈一至胸十二棘突,项韧带;止于锁骨外三分之一,肩峰、肩胛岗上缘;

  功能:璇颈(对侧),旋肩,转肩胛骨,肩胛内收。

  神经支配:副神经(传出支),颈三至四神经前支。

  血管供应:颈横动脉。

  2.胸琐乳突肌:起自胸骨柄、胸骨内侧部,至于颞骨乳突。

  功能:屈颈(双侧),旋颈(单侧)

  神经支配点:副神经,颈二至三神经前支。

  血管供应:枕动脉,甲状腺上动脉。

第二节颈前外侧肌

  1.前斜角肌:起自颈三至六横突前结节止于第一肋骨。

  功能:颈部侧曲(同侧),转颈(对侧),屈颈(双侧)。

  神经支配:颈五至七神经前支。

  血管供应:甲状腺下动脉。

  2.中斜角肌:起自颈二至六横突,至于第一肋骨(前斜角肌之后)。

  功能:同前斜角肌。

  神经支配点:颈二至八神经前支。

  血管供应:颈升动脉。

  3.后斜角肌:起自颈五至七横突后结节止于第二肋骨。

  功能:同前、中斜角肌。

  神经支配:颈五至八神经前支。

  血管供应:颈升动脉。

第三节枕下肌

  1.头上斜肌:起自寰椎横突,至于枕骨粗隆下的上项线。

  功能:头部后伸(双侧),头向对侧屈(单侧)。

  神经支配:颈一神经后支(枕下神经)。

  血管供应:枕动脉肌支。

  2.头下斜肌:起自枢椎棘突,止于寰椎横突。

  功能:头向后侧旋转。

  神经支配:颈一神经后支(枕下神经)。

  血管供应:枕动脉肌支。

  3.头后大直肌:起自枢椎棘突,止于枕骨上项线。

  功能:头部后仰(双侧)头向同侧旋转(单侧)。

  神经支配:颈一神经后支。

  血管供应:枕动脉肌支。

  4.头后小直肌:起自寰椎后结节,止于枕骨上项线。

  功能:头向后仰(两侧)。

  神经支配:颈一神经后支。

  血管供应:枕动脉肌支。

第四节深层肌

  1.头夹肌:起自项韧带下份颈三至胸四棘突,止于下项线、乳突。

  功能:头部后仰(两侧)同侧转颈(单侧)。

  神经支配:相应脊神经后支。

  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2.颈夹肌:起自胸三至胸六棘突,止于颈一颈二横突后结节。

  功能:头向后仰(单侧),同侧转颈(单侧)。

  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

  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3.颈半棘肌:起自胸一至六横突,止于颈二至七棘突。

  功能:头颈部后伸(两侧)同侧屈曲(单侧)。

  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

  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4.头半棘肌:起自胸一至六横突,止于枕骨上下项线之间。

  功能:头颈部后伸(两侧)同侧屈曲(单侧)。

  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

  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5.头最长肌:起自颈四至胸六横突,止于乳突后侧。

  功能:脊柱后伸(两侧)同侧屈曲旋转(单侧)。

  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

  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第二部分上肢带肌

  1.肩胛提肌:起自颈一至四横突,止于肩胛内上角。

  功能:头部屈曲,上提肩胛。

  神经支配:颈神经丛分支(颈四),肩胛背神经(颈五)。

  血管供应:颈横动脉。

  2.小菱形肌:起自颈六至七棘突及项韧带,止于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肩胛骨内收。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颈四或颈五)。

  血管供应:颈横动脉深支,肩胛背动脉。

  3.大菱形肌:起自胸一至四棘突、棘上韧带,止于肩胛骨内侧缘(肩胛岗以下)。

  功能:肩胛骨内收。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

  血管供应:经横动脉深支,肩胛背动脉。

  4.岗上肌:起自岗上窝肌筋膜,止于耾骨大结节上端。

  功能:肩关节外展,稳定股骨头。

  神经支配:肩胛上神经。

  血管供应:肩胛上动脉。

  5.岗下肌:起自岗下肌筋膜,止于肱骨大结节。

  功能:肩关节外展、外旋。

  神经支配:肩胛上神经。

  血管供应:旋肩胛动脉,肩胛上动脉。

  6.小圆肌:起自肩胛骨外缘中份,止于肱骨大结节下端。

  功能:肩肱外旋。

  神经支配:腋神经。

  血管供应:旋肩胛动脉,肩胛上动脉。

  7.大圆肌:起自肩胛骨外侧缘下份,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肩内收内旋。

  神经支配:肩胛下神经(颈五至六)。

  血管供应:胸背动脉。

  8.肩胛下肌:起自肩胛前下窝,止于肱骨小结节。

  功能:肩关节内旋。

  神经支配:肩胛下神经(颈五至六)。

  血管供应:肩胛下动脉分支。

第三部分腰背臀部肌群第一节背深层肌

  1.竖脊肌:起自骶骨背面和髂脊棘突,止于胸一至十二横突、棘突、肋骨角。

  功能:脊柱后伸维持直立(双)使脊柱同侧侧屈、旋转。

  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

  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2.腰大肌:起自胸十二腰四椎体侧面和横突,止于以髂腰肌腱止于肱骨粗隆。

  功能:屈髋,大腿外旋。

  神经支配:腰丛一至三前支。

  血管供应:旋股内侧动脉肌支。

  3.髂肌:起自髂窝上内侧面,止于以髂腰肌腱止于肱骨粗隆。

  功能:屈髋,大腿外旋。

  神经支配:旋股内侧动脉肌支。

第二节腹肌群

  1.腹直肌:起自第五至七肋软骨剑突,止于耻骨上缘、联合。

  功能:使脊柱前屈,维持腹肌。

  神经支配:肋间神经(胸六至十)。

  血管供应:腹壁上、下动脉。

  2.锥状肌:起自耻骨上支,止于腹白线。

  功能:维持和增加腹压。

  神经支配:肋下神经(胸十二)。

  血管供应:腹壁下动脉。

  3.腹外斜肌:起自第五肋骨至第十二肋股外面,止于髂嵴前二分之一外唇,半月线以内、髂前上棘以下移形成腹股沟韧带。

  功能:背肌拮抗肌,使躯干转向对侧,维持腹压。

  神经支配:胸七至十二神经前支。

  血管供应:腰动脉肌支。

  4.腹内斜肌: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前部、腹股沟韧带外侧二分之一,止于第十至十二肋软骨、肋骨,下缘移形于腱膜,止于白线。

  功能:背肌拮抗肌,使躯干转向对侧,维持腹压。

  神经支配:胸一至腰一神经前支。

  血管供应:腰动脉肌支。

  5.腹横肌:起自第七至十二肋软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前部内唇腹股沟韧带外侧三分之一,移形于腱膜,止于白线,参与联合腱、提睾肌。

  功能:背肌拮抗肌,使躯干前屈。

  神经支配:胸一至腰一神经前支。

  血管供应:髂腰动脉腰支。

  6.腰方肌:起自髂嵴后部内唇、髂腰韧带、腰二至五横突,止于第十二肋骨内侧半下缘(腰一至四横突、胸十二椎体)。

  功能:脊柱侧屈(单),降肋(双)。

  神经支配:腰神经丛(胸十二止腰三)。

  血管供应:髂腰动脉腰支,腰动脉肌支。

第三节臀肌

  1.阔筋膜张肌:起自髂嵴前面,髂前上棘,止于髂胫束前面,大粗隆下方。

  功能:屈髋,使大腿璇内、屈曲外展。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腰四至骶一)。

  血管供应:臀上动脉,旋股外侧动脉。

  2.臀大肌:起自髂骨内侧缘中分,骶尾骨背面骶结节韧带,止于髂胫束股骨臀肌粗隆。

  功能:强力伸髋、大腿旋外上部肌纤维协助大腿外展。

  神经支配:臀下神经(腰五止骶一)。

  血管供应:臀上动脉,臀下动脉。

  3.臀中肌:起自髂骨外侧缘下,止于股骨大粗隆上面。

  功能:前部,外部肌纤维使内旋外展,后部肌纤维使大腿旋外稳定骨盆。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腰四至骶一)。

  血管供应:臀上动脉。

  4.臀小肌:起自髂骨外侧缘止股骨大粗隆前内侧,髋关节囊。

  功能:大腿旋内、外展、稳定骨盆。

  神经支配点:臀上神经(腰四至一)。

  血管供应:臀上动脉。

  5.梨状肌:起自骨盆面,止于股骨大粗隆前内侧面。

  功能:使大腿伸直旋外和屈曲外展。

  神经支配:骶丛梨状肌支。

  血管供应:臀上下动脉。

  6.闭孔内肌:起自闭孔内侧面,闭孔筋膜,止于股骨大粗隆前内侧面。

  功能:使大腿旋外、屈曲外展。

  神经支配:闭孔内肌支(腰五至一)。

  血管供应:臀下动脉。

  7.股方肌:起自坐骨结节外面,止于股骨粗隆间嵴后面。

  功能:大腿旋外。

  神经支配:骶丛股方肌支。

  血管供应:臀下动脉。

第四节内收肌群

  1.内收长肌:起自耻骨前面耻骨结节下面,止于股骨中断股骨粗线内侧唇。

  功能:大腿内收、屈曲、旋外。

  神经支配:闭孔神经(腰二至四)。

  血管供应:股动脉肌支。

  2.内收短肌:起自耻骨体耻骨下支,止于股骨粗线上部。

  功能:大腿内收、屈曲、旋外。

  神经支配:闭孔神经(腰二至四)。

  血管供应:股动脉肌支。

  3.内收大肌:起自耻骨下支(前层)、坐骨支(斜行纤维)、坐骨结节(后层),止于股骨粗线上三分之一,内收肌结节。

  功能:大腿内收、旋外、后伸。

  神经支配:闭孔神经(腰二至四),股神经(腰四至五)。

  血管供应:股深动脉肌支。

  4.股薄肌:起自耻骨下支、耻骨体,止于股骨粗隆下内侧鹅趾。

  功能:大腿内收、屈膝、大腿旋内。

  神经支配:闭孔神经(腰二至四)。

  血管供应:闭孔动脉。

  5.闭孔外肌:起自闭孔内面、闭孔膜外侧面,止于股骨粗隆间窝。

  功能:大腿旋外、协助屈髋。

  神经支配:闭孔神经(腰二至四)。

  血管供应:闭孔动脉。

第五节股前肌群

  1.鏠匠肌:起自髂前上棘,止于股骨体内面侧鹅趾。

  功能:屈髋、屈膝、屈髋并旋外。

  神经支配:股神经分支(腰二至三)。

  血管供应:股深动脉肌支,膝降动脉隐支。

  2.耻骨肌:起自耻骨上支,耻骨梳,止于耻骨肌线,股骨小粗隆下。

  功能:大腿内收、旋内,屈髋。

  神经支配:股神经(腰三至四)或闭孔神经(腰二至四)。

  血管供应:旋股内侧动脉肌支。

  3.腹直肌:起自髂前下棘,髋臼上的髂骨,止于髌骨(四头肌腱)筋骨粗隆(髌韧带)。

  功能:伸膝,屈髋

  。神经支配:股神经分支(腰二至四)。

  血管供应:旋股外侧动脉。

  4.股外侧肌:起自股骨大粗隆,股骨脊外侧唇,止于髌骨(四头肌腱)胫骨粗隆(髌韧带)。

  功能:伸膝,髌骨移位。

  神经支配:股神经分支(腰二至四)。

  血管供应:旋股外侧动脉。

  5.股中间肌:起自股骨干前外侧面,止于髌骨(四头肌腱)胫骨粗隆(髌韧带)。

  功能:伸膝。

  神经支配:股神经分支(腰二至四)。

  血管供应:旋股外侧动脉。

  6.股内侧肌:起自股骨粗隆间线,股骨粗线内侧,止于髌骨(四头肌腱)胫骨粗隆(髌韧带)。

  功能:伸膝。

  神经支配:股神经分支(腰二至四)。

  血管供应:股深动脉肌支,膝降动脉隐支。

第六节骨后肌群和小腿后肌群

  1.半腱肌: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股骨干内侧鹅掌。

  功能:伸髋、屈膝、小腿旋内。

  神经支配:胫神经(腰五至骶二)。

  血管供应:骨深动脉穿支,臀下动脉。

  2.瓣膜肌:起自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内髁后面、腘斜韧带及内侧半月板。

  功能:伸髋、屈膝小腿旋内。

  神经支配:胫神经(腰五至骶二)。

  血管供应:骨深动脉穿支,臀下动脉。

  3.股二头肌:起自,长头:坐骨结节,短头:股骨粗线外侧唇,止于腓骨头或胫骨外侧髁。

  功能:屈膝(短头)、伸髋(长头)大腿旋内外(屈膝位)。

  神经支配,长头:胫神经(腰五至骶二)。短头:腓总神经(腰五至骶一)。

  血管供应:骨深动脉穿支,臀下动脉。

  4.腓肠肌:内侧头起自:股骨内髁上面,外侧头起自:股骨外侧髁上面,止于跟骨。

  功能:足趾屈、屈膝,稳定膝、踝关节。

  神经支配:胫神经(骶一至骶二)。

  血管供应:腘动脉腓肠支,腓动脉肌支,胫后动脉。

  5.比目鱼肌:起自腓骨上部,止于跟骨。

  功能:足趾屈。

  神经支配:胫神经(骶一至骶二)。

  血管供应:腘动脉腓肠支,腓动脉肌支,胫后动脉。

  6.趾长屈肌:起自胫骨后面小腿筋膜,止于第二至五末节趾骨基部跖面。

  功能:屈第二至五趾,足趾屈、内收、内翻。

  神经支配:胫神经(腰五至骶一)。

  血管供应:腘动脉腓肠支,腓动脉肌支,胫后动脉。

  7.胫骨后肌:起自胫骨近端后骨面,骨间膜,腓骨内侧,止于舟骨粗隆、楔骨基底面第二至四跖骨底、骰骨、跟骨或距突。

  功能:稳定踝关节,足内翻、内收。

  神经支配:胫神经(腰五至骶一)。

  血管供应:腓动脉,胫后动脉。

  8.足拇长屈肌:起自腓骨下三分之二后骨面、骨间膜、小腿筋膜拇趾末节趾骨基底,止于屈拇趾。

  功能:足趾屈、内收、内翻。

  神经支配:胫神经(腰五至骶二)。

  血管供应:腓动脉,胫后动脉。

第七节小腿前外侧肌群

  1.腓骨长肌:起自腓骨头上三分之二外侧面及邻近肌间隔,止于骰骨基底、第一至二跖骨底内侧楔骨基底。

  功能:足外翻、外展、跖屈(部分)。

  神经支配:腓浅神经(腰四至骶一)。

  血管供应:腓动脉肌支。

  2.腓骨短肌:起自腓骨外侧面下三分之二小腿前后肌间隔,止于第五趾骨基地外侧面粗隆。

  功能:足外翻、外展、跖屈(部分)。

  神经支配:腓浅神经(腰四至骶一)。

  血管供应:腓动脉肌支。

  3.胫骨前:肌起自胫骨外髁、胫骨前外侧面三分之二、骨间膜、小腿前间隔,止于第一趾骨基底部内侧、锲骨内侧基底部。

  功能:足背屈、足内收、内翻。

  神经支配:腓深神经(腰四至骶一)。

  血管供应:胫前动脉。

  4.足拇长伸肌:起自腓骨内侧面,骨间膜小腿筋膜,止于拇趾末节、邻节趾骨基底背面。

  功能:伸拇、足背伸(部分)足内收、内翻。

  神经支配:腓深神经(腰四至骶一)。

  血管供应:胫前动脉。

  5.趾长伸肌:起自胫骨外髁,腓骨前上方,骨间膜、小腿筋膜,止于第二至五趾末、中节骨基底背面。

  功能:伸第二至五趾,足背伸、外翻(部分)。

  神经支配:腓深神经(腰四至骶一)。

  血管供应:胫前动脉。

  6.第三腓骨肌:起自腓骨下三分之二前骨面、趾伸肌远端外侧面,止于第五趾骨基底背侧。

  功能:伸小趾,足背伸、外翻(部分)。

  神经支配:腓深神经(腰四至骶一)。

  血管供应:胫前动脉。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
白殿风好治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jxxy.com/jbzz/7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