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3日,“亚运的视觉表达与传播”论坛在线上线下举行,论坛汇聚了杭州亚运设计项目团队代表以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大家共同聚焦于亚运会这样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视觉设计与表达传播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本次论坛围绕着国际体育盛事,对其不同艺术形式展开讨论,涵盖亚运的核心图形、海报、色彩系统、服装等内容,总结国际体育赛事与国家形象、城市品牌设计美学之间的关系,以突出视觉传达、文化传播、艺术设计对国家和城市发展的贡献与影响。
主旨发言
GUESTSSPEECH
上半场
毕学锋/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亚运设计中心主任
立足文化本源建构视觉传播体系——以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为例
毕学锋提出“形象建构”的关键概念,描述在服务亚运工作中,借由杭州本土文化,形成亚运传播形象,打造“东方品质之城”的体系构建思路。中国美术学院7个学院、18个团队共同完成了杭州亚运会的9大系统、45个项目,个单项的设计任务。
例如亚运会、亚残会的七个二级标设计,以各具特色的图形特征诠释不同亚运活动主题,在统一的视觉结构关系和色彩体系下,形成有机整体,象征吉祥和谐、生生不息,展现了团队利用设计先锋思想为亚运工作的助力。
袁由敏/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执行馆长
潮涌万年与昙花一现——谈亚运视觉的精神内核
袁由敏从六点来分享设计想法:第一,不确定与游走:每一件作品都应该以它真实的形式出现,每一次创新作品的时候都应该根据新的内容重新思考、整理思路。第二,确定的设计情报:只有对情报的精准分析了解之后,我们才能对未来做一个预判。基于此,我们对历届亚运会做了纵深调研、分析、挖掘,将一系列的情报分析作为亚运会项目开发的起点。第三,以内容为方法的设计:包括前期的信息情报分析、对城市人文的解读、对项目内容的阅读理解,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作为后期开发的指导思想。第四,亚运的精神内核:以会徽、吉祥物、核心图形、色彩的完整安排,形成统筹的概念。第五,关于视觉生产的创新:在设计过程中,要有怀疑与探索、独立思考、持续改进、不迷信经典、权威和经验的精神,每个城市对自己的故事、人文、历史的述说才是真正具有创造性的设计。第六,我的作品不是我的作品: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有集体的意志,设计完成后设计作品已经成为一个公共的形象,设计师不需要再过多干预。
吴海燕/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纺织服装研究院院长
亚运颁奖礼服设计——图案之叙、技艺之融、东方范式
吴海燕分享了纺织服装研究院团队对亚运礼服的思考和实践过程。经过了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项目团队奠定了东方亚洲、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服装设计五大板块,主要从五个角度进行考虑:第一,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材料循环再利用性。第二,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山水人文图案的叙事性,以讲好礼服图案叙事性故事、传播青山绿水地域优势与历史文化特色。第三,凸显“杭州韵味”——地域历史文化的特色性。第四,地域“优势与特色”——核心色彩的综合演绎性,呈现给世界大气、经典、韵味的东方特色。第五,颁奖礼服“东方风范”——中国服饰文化的风范性,通过礼服设计独特造型,演绎主办国的精神风貌与大国丰采。在色彩方面从亚运主题色彩“润泽”中叙事“之江”四色系构建关系。图案叙述时主要图案来源是历史文化、山水景观的“写意”,包括钱潮奔腾之浪道、亚运竞技之赛道、城市发展之轨道在内的“三之道”理念的展现。在制作上将机械与手绘相结合,科技与传统相结合,实现了东方中国式的再创新。
成朝晖/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方意境与亚运核心图形设计
成朝晖从创作的角度分析了设计之于东方意境,东方美学的精神,从“意象、意境、境界”三个层次解析了核心图形的设计思路。第一,意象之象:从五线设计灵感出发,在图形设计中将丝绸的东方人文的丝韵之线、山水的自然灵韵的水意之线、杭州品质的生态之线、科技之线、运动之线叠合,形成富有韵味,洋溢着东方神韵的山水云丝的人文画卷。第二,意境之玄:意通过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三种表现形态创构意境。最终核心图形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润泽山水,体现西湖的灵秀、钱塘的澎湃;二是润泽文化,体现智慧网云,连接过去、启创未来;三是润泽气象,丝语+韵,表达精美精致的美学意境。第三,境界之和:经由意象-意境-境界,形成意象层、意味层、意义层的模式,实现视觉创意后整合力的多维“呈现”。在延展核心图形规范时,做了全色系统,以点彩的艺术形式来体现有流动感的叙事和视觉性,使其达到和合境界。
郭锦涌/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执行所长
设计艺术学院综合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
杭州年19届亚运会光色融合叙事
郭锦涌对过往体育赛事的色彩进行分析,总结出可借鉴的四条底层逻辑:一是色彩主题与本土文化基因相契合;二是色彩秩序与赛会管理架构相吻合;三是色彩营造与时空主题情景相融合;四是色彩表现与传播媒介升级相呼应。在这四条逻辑上建构了工作的基本架构和方向,从而展开色彩系统的发掘和研发,最后确定了以诗词为文化母体的色彩主题,将诗词与杭州的水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虹韵紫、水光蓝、月桂黄、湖山绿、映日红、水墨白这六个能代表杭州本土审美特质的颜色。在色彩应用阶段对色调整体的构成进行了设定和区分,针对不同媒介、不同时空里色调应用的比例、节奏、主题呈现等多方面进行了色值规范,通过渐变色的表达形成一个开放的色彩系统。除了在实体上面的呈现,也尝试了通过VR、XR技术将色彩形象进行还原,通过手机VR交互的方式用色彩把西湖上的故事通过直观的图像和图文来进行互动与连接。
学术主持/何晓静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
嘉宾评述
GUESTCOMMENTS
在现场嘉宾发言之后,线上的参会设计理论学者们带来基于多年设计理论研究基础的、有关视觉表达传播的手段媒介和具体案例分析等内容,并就亚运设计相关的大型国际赛事项目的艺术设计展开讨论。祝帅/全国青联委员、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所长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东方·本土·地方——亚运视觉设计与中国主体性的建构
祝帅指出,杭州亚运会的设计体现出了专业的价值和非常鲜明的杭州地域文化特色,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第一,东方。东方设计学的提出意味着中国设计主体性的一种崛起,它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存共融,体现出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文化特殊主义或者文化相对主义的设计追求,而它的应用则凸显了基础学科的意义和价值。第二,本土。现在国潮国风形成了一种热潮,这种热潮需要设计师用一些好的作品和形式来感染人,引领国潮国风,引领本土化,弘扬原创,突破思维定式,对大众进行审美的启蒙。第三,地方。在设计时既要有中国的特色,也要有杭州的特色,中国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尊重地方特色,在东方本土之上实现地方化和多元化。总体而言,只有建立起国际视野中的东方坐标,并且高扬基于本土资源的中国主体性,创造出有地方特色的内部多元化,中国设计的主体性建设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不断地走向深入,走向体系化建设、学派化建设,完成设计学学科建设中国化的时代重任。
黄厚石/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会展行为的设计促进性研究——作为设计批评媒介的亚运会
黄厚石通过对会展行为在设计批评方面的促进性的相关研究,认为亚运会作为设计批评的重要的促进媒介,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总结会展设计促进性的理论依据,即一大一小两个“三位一体”。“大三位一体”指的是时间、空间和行为模式的聚合,以上海疫情期间邻居产生互动交流、大型体育赛事点火仪式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