鹘鹰飞机常务副总设计师王向明当选工程

文章来源:设计   发布时间:2023/12/1 9:58:10   点击数:
 

王向明。

王向明(右一)在工作现场。本组图片均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供图

11月18日,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不含外籍院士)。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项目总设计师、“鹘鹰”飞机常务副总设计师、飞行器新概念结构航空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向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他成为沈阳所培养的第7位院士。

从事飞机结构设计30多年

在飞机结构方面创新成果丰硕

年12月出生的王向明,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现任沈阳所项目总设计师、“鹘鹰”飞机常务副总设计师、飞行器新概念结构航空重点实验室主任。是航空工业集团增材制造首席专家、创新结构国防原“”技术首席、辽宁省增材制作共性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飞机结构设计是一项创造性工作,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是王向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从事飞机结构设计已经30多年,主持和参与了多个型号战机结构的设计工作。

王向明是飞机机体平台结构设计领军人物,长期从事结构创新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研究。先后承担原总装、装发部、军科委、科技部、工信部、科工局主管的有关飞机结构设计与制造研究项目20余项,在飞机新概念结构设计、增材制造应用技术、新机快速试制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35年一路前行,他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32件、发表期刊论文53篇、出版专著5本。荣获航空航天月桂奖,航空工业航空报国金奖,辽宁省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厚积薄发

只为“鹘鹰”一飞冲天

据介绍,航空工业集团审时度势,决策研发第四代中型战机——“鹘鹰”。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总设计师孙聪慧眼识人、甘当伯乐,将该型号常务副总设计师的重担压在王向明肩上。

任务重大、使命光荣。王向明丝毫不敢懈怠,双管齐下,一手带领团队全力以赴开展设计工作,一手研究如何“好、快、廉”把飞机造出来。

他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有关新机研制的特点,规划出独具特色的新机快速试制模式与技术体系,并得到总设计师和项目总指挥的鼎力支持。

王向明提出了“协同设计/制造前移”的快速试制模式,贯穿全流程。即多专业协同建模以统一数据源;集中参数优化以提高计算精度;联合产品定义以提高设计效率;制造技术前移,边设计、边制造,来缩短研制周期。

同时,王向明基于多年预研成果积累,通过优化组合/剪裁、补充完善,建立设计/制造一体化的快速试制技术体系。包括创新结构支撑、三维/优化设计、无模/敏捷制造、通用/柔性装配、隐身表面高精度控制等技术。

为了化解潜在风险,王向明一边积极组织进行模拟验证,另一边全力推进飞机快速试制。所采取的边设计、边制造的并行协同模式使得某时段内的工作量倍增,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几乎将王向明的身体压垮,最紧张的时候,他曾经在早八点到凌晨两点之间,先后8次往返设计所和工厂!因长时间在试制现场,王向明甚至被工艺员戏称为快速试制中心的“更夫”。

艰苦的付出终于获得了丰硕回报,换来“鹘鹰”成功首飞!当飞机平稳着陆的那一瞬间,王向明和他的团队成员激动相拥,眼里噙满泪水,内心深处迸发出一个声音——“义鹘冲天伴梦飞!”

“鹘鹰”快速试制创造并保持了多项纪录:全机重量控制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危险部位减少一半;结构件/工装减少一半,设计制造缩短1/4。航空工业集团评价:该快速试制模式取得一系列技术创新的突破。为后续型号装备立项研制夯实了基础,并凭借“新型战机新概念结构与快速试制技术”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辽沈晚报记者朱柏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jxxy.com/xgyy/149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