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祖传”二字
大部分的人都会把它和
“好东西”“宝贝”挂上勾
可这
路边吆喝的“祖传贴膜”考智商
熟人介绍的“祖传秘方”却要命
福建卫生报报道,近日,一名6岁的男孩小吉
就因为这“祖传秘方”
中毒了!!!
因跟随父母到福州某工地打工,来自四川的6岁男童小吉(化名),入读了工地附近的幼儿园。
近日,小吉疝气复发,他的父母希望不要手术,而是靠吃药缓解疝气的病症。
于是多方打听,经熟人介绍得知,有一家诊所有专治疝气的“祖传秘方”,于是就带着儿子前往就医。
拿着医生给的“秘方药”连续吃了一周,未得到控制,小吉还出现了腹痛、抽筋、抽搐等症状,病情逐渐加重,5月9日晚,小吉被送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
入院后,经检查,发现小吉血液中铅含量过高,结合入院时的症状表现,医生诊断小吉为急性铅中毒。
“祖传秘方”没能解决小吉的疝气问题,反而吃成了铅中毒需要抢救。
对于疝气,很多家长恐怕是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今天小熊就特地请来副主任医师、医院周德凯副教授来科普一下关于疝气的知识点。
疝气是什么?
据周德凯教授介绍,疝气其实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但往往不会被立即发现,一般会在宝宝出生数天、数月,甚至数年,才会有明显的生理特征表现出来。
因为疝气主要出现在宝宝的腹股沟处,所以它的主要症状就是,在宝宝用力哭闹或排便时,腹股沟处,或生殖器官处,会出现一个肿包,而在宝宝恢复平静时,又会消失。因此有时会很难被家长发现,从而耽误了治疗时间。
疝气什么时候治疗最好?
1、小儿出生以后六个月内,为闭鞘状突发还有可能逐渐发育闭合,对那些新生儿或婴儿早期,偶尔出现过疝气的患儿,可以暂时观察,期待治愈。
但如果疝气经常出现,并且掉出的肠管较多(外观疝气较大),或者疝气发生过嵌顿疼痛,回复困难,那就不能等六个月以后了,周德凯教授从事小儿外科三十多年,见过许多六个月以上的婴儿因疝气嵌顿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损伤,手术难度及并发症显著增多,肠管坏死,睾丸坏死也时常发生,留下终生遗憾甚至危及生命
2、周德凯教授介绍,面对疝气,临床上许多医生让1岁后,或者2-3岁后才手术治疗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如果在医生交代的2-3岁内因疝气嵌顿导致肠坏死,睾丸坏死,女孩的卵巢嵌顿坏死甚至更严重的后果,患者和医生都将留下永久的遗憾!
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选择
1、疝气带压迫
采用专门制作的布袋或中药袋压在腹股沟区域,防止肠曲从腹腔腹股沟管内环口滑出,并又处于鞘突管得闭合,达到防止疝气出现及愈合的目的,这种传统而古老的方法有一定的道理及作用。
但现在使用的已经逐渐减少,原因是布袋压迫的松紧带不易掌握,松了肠管容易滑出,没有作用,甚至容易压迫肠管发生嵌顿,压迫过紧容易引起局部皮肤溃烂,如果腹股沟区的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长期受压,还会导致下肢萎缩及功能障碍。
目前医院采用中药袋压迫腹股沟区,中药可促使局部组织纤维化硬化,精索组织(包括输精管及精索管道)疤痕化,及时闭塞了腹股沟组织及内环口,也会导致睾丸发育不良或萎缩,所以此方法咋小儿外科专业是不提倡的
2、局部注射药物治疗
局部注射特殊药物治疗腹股沟疝方法,由于不开刀,不住院,费用低等优点,上个世纪30-40年底曾在欧美风行一时,我国这种方式50-60年代也学习采用过,后来发现局部注射硬化剂引起疝囊闭塞,同时也导致输精管,精索血管同时受损纤维疤痕化,还有更麻烦的是,并不是注射药物治疗疝气都能痊愈。
相当数量的未治愈患儿,在采用手术补治的时候,由于疝囊及精索组织疤痕化,分离困难,出血多,损伤大,本来简单的手术变得异常困难!所以,医院的小儿外科早就彻底淘汰注射主料小儿腹股沟疝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医院又捡起了局部注射硬化剂或者粘连胶水治疗小儿腹股沟疝,还冒充最新科技研究成果迷惑家长,望患儿家长们予以警惕!
3、手术治疗
迄今为止,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是国内外公认的首选方式,由于婴幼儿专业麻醉及手术技术,技巧的限制,目医院进行。
传统手术方式可以仅在腹股沟皮纹上作一个1-2CM的切口,手术经验丰富熟练的专科医生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出血很少,创口小,效果非常好。
周德凯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局麻下腹股沟疝气手术,避免了住院及住院必须的一系列术前检查及全麻风险,婴儿及幼儿只需要辅以镇静即可,使传统疝气手术更加微创无血,术后几乎看不到术痕,由于此种手术方式要求医生快速精细,对局麻技巧,解刨结构及传统的手术非常熟悉,所以至今无法推广,仅限于小范围内采用。
每周日上午(因工作安排,医院即时公布的信息为准),周德凯教授医院坐诊,主要针对小儿血管瘤、疝气、包皮等小儿外科疾病进行诊治。
小熊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