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美食就挪不动腿
你不是病了,只是饿了
不过日常生活中身体出现了
腿冷、腿麻、腿痛而走不动路
尤其是“三高”患者可得警惕了
有可能是“腿梗”找上了你
很多人都知道
心血管堵了,是心梗
脑血管堵了,叫脑梗
但是提起“腿梗”,可能许多人觉得比较陌生,
“腿梗”,就是下肢的动脉斑块形成发生了硬化闭塞,导致下肢的远端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肢体的发凉、麻木、溃疡甚至组织坏死。起初人们往往以为是腿痛、老寒腿,不介意;其实这种病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导致下肢缺血坏死,甚至导致患者截肢、残疾。
下面,刘先生的诊治经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腿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心梗”之后“腿梗”袭来
1年多以前,75岁的刘先生(化名)无明显诱因地开始出现右下肢疼痛,主要是大腿、小腿及足部,并伴有发凉、乏力、麻木感,在活动后会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症状,起初,刘先生没有放在心上,并未做任何检查和治疗。今年2月6日(大年初二),刘先生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以急症收住我院心内科,经冠脉支架植入手术等治疗获康复。在住院期间,医生为刘先生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提示:“右侧股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右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减低、右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流瘀滞状态”。经多学科会诊后,医护人员认为刘先生需先“救心保命”,待心梗康复后再予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随后刘先生出院回家,一直坚持口服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压药物治疗。
出院之后,刘先生的心脏逐渐康复,但是右腿的疼痛、麻木、发凉却进一步加重,最后竟到了因疼痛不能平卧、夜不能寐的程度。5月22日,在心梗康复三个月之后,刘先生再次来我院介入科就诊,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问题进行治疗。
图为术前影像资料
我院首例“股动脉内膜剥脱+股-股动脉搭桥术”,为“腿梗”患者及时救腿
在介入科,李同飞主治医师接诊患者,并为刘先生尽快完善了相关检查。下肢动脉CTA检查示:“右侧髂总、髂外动脉全程、双侧髂内动脉及右侧股动脉近端管腔闭塞;腹主动脉、左侧髂总、左髂外动脉、左侧股动脉及双侧腘动脉多发混合性及钙化斑块形成;符合双下肢动脉硬化表现”。刘先生被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科主任卢川主任医师组织了全科讨论,为患者拟定了单纯支架植入、股动脉内膜剥脱+右髂动脉支架植入、股动脉内膜剥脱+股-股动脉搭桥术等三套手术方案。经综合权衡利弊,结合我院导管室、手术室情况并征求患者家属意见,最终确定行“股动脉内膜剥脱+股-股动脉搭桥术”。该手术可以剥离血管内膜及斑块,降低了单纯支架植入后内膜增生支架内再闭塞几率,同时处理左侧股动脉狭窄,相对于单纯支架植入大大降低了住院费用。
因患者合并症较多,院领导高度重视,医务处、医学装备部、介入科、普外科、麻醉科、手术室、导管室等多部门协调,手术室王兰平护士长亲自协调手术间。5月28日,介入科李同飞主治医师、普外科杨柳副主任医师等在气管插管全麻下为刘先生行双侧股动脉内膜剥脱+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术中探查见双侧股动脉内膜增生、斑块形成,给予双侧股动脉内膜剥脱后行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因刘先生年龄较大,三月前患急性心肌梗死,为保证患者安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手术室、导管室等科室给予全力协助,术后李同飞主治医师陪同患者一起返回病房,并整晚没有离开,一直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手术掠影
刘先生术后足背动脉搏动恢复,右下肢疼痛即刻缓解消失,可以平卧入睡,术后3天拔除引流管后即可以下地走动,手术效果良好。“太感谢介入科的医护人员了,手术前的这几个月,我父亲一直抱腿而坐,彻夜难眠,太痛苦了,现在终于可以正常走动并且躺着睡觉了……”刘先生的儿子感激地说。目前,刘先生已康复回家休养,效果理想。
李同飞主治医师提醒,“腿梗”又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其主要原因是下肢动脉的粥样硬化性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时就会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性斑块,并会逐渐使血管壁增厚、内膜变粗糙,使血液在流通时不顺畅,下肢的动脉发生了堵塞,最终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理表现为下肢的远端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肢体的发凉、麻木、疼痛、溃疡甚至组织坏死。其发病率、治疗难度、危害程度都并不亚于“心梗”和“脑梗”,同样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应该得到大家的重视。
在线科普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哪些表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下肢轻微不适,如下肢无力、麻木、发凉、劳累后疼痛等。之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具体的表现是:步行一段距离后,无其它原因出现小腿无力、麻木、酸胀、甚至疼痛,不得不被迫停止走路,站定休息几分钟后症状缓解,再次行走一定距离后症状再次出现。刚开始可能走-米,随着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的加重,跛行距离也会缩短,甚至最后可发展到只能走50米、10余米。如果不及时治疗,病变会逐渐进展和加重,甚至会出现休息时也疼痛,足趾发黑、坏死、疼痛难忍,夜不能眠,这称作静息痛。
哪些人容易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般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具体如下: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内壁的损伤,加速动脉内壁的脂质浸入与沉着。
高血脂
高血脂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形成斑块。
糖尿病
糖尿病可加速动脉硬化闭塞的进程,并且使病情更复杂。
吸烟
加重动脉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年龄
动脉硬化绝大多数于50岁后发病。
饮食结构不合理
饮食中含较多饱和脂肪酸,吃过多糖类都可能会造成高胆固醇、高血脂,这些也构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男性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也较早。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经诊断,就要尽早开始治疗,避免病情恶化。治疗包括一般常规治疗、药物治疗、腔内治疗和手术治疗,介入血管医师会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开始通常表现为腿痛、腿部发凉,休息后症状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因此患者就认为这是“关节炎”、“老寒腿”,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年老体衰的正常现象,不予重视,延误诊断和治疗,最后导致肢体缺血加重、坏死,甚至截肢、危及生命。因此,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若出现下肢疼痛等症状不要忽视,要及时就诊,排除一下有没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或血栓形成。
文:周苏
本期编辑:和树芸周苏
儿童白癜风的饮食症状是怎样儿童白癜风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