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长的反击离开设计院的同学隐瞒了这些

文章来源:设计   发布时间:2023-1-19 20:52:59   点击数:
 

1、对于所有学设计的同学,设计院曾经是个光鲜的存在,但如今离开设计院的人却越来越多了。

十年前,当朋友问你在哪里上班的时候,你说在某某设计院,那是可以很自豪地说出来,那意味着某种优渥的待遇和踏实的安全感,可是到了现在,再有朋友问你在哪里上班的时候,你说我从设计院跳槽出来了,这样才能底气十足,朋友会觉得你是一个有魄力有想法有出息的年轻人。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一波又一波的浪花拍过,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媒体每天刷屏的设计资讯不是新锐的设计事务所就是某某网红型设计师,平台的力量逐渐被一股新的潮流给瓦解,曾经设计院优越感已经所剩不多,你看有几个当红设计师是呆在设计院的。

2、你看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就愿意呆在设计院呢?

在这个快速迭代、推陈出新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在分崩离析,一切都在颠覆认知,稳重端正的设计院在光怪陆离的市场改革中显得笨重不够灵活,设计院身上某种陈旧的东西被放大,甚至有些被妖魔化了。

前几日,所发《为何会逃离设计院(可点击查看)?》一文,在朋友圈刷屏,再一次将“设计院”推到了风口浪尖。

(下面简单总结知乎原作者的观点)

1.人员结构上看各年代人的生存百态,各自盘算,矛盾重重。

2.90后遵从内心,思想自由,与设计院陈旧的氛围格格不入。

3.行业萎缩,业务减少,工作强度大,员工幸福感逐渐降低。

4.设计院转型阻力大,机构庞杂,人才流失,业务水平下降。

5.80后90后纷纷上演设计院风云之逃出重围

其实大多行业都如此,朝气蓬勃的时候,大家闷声赚钱,各自安好;行业不景气时,大家心里不痛快难免互相掐,设计院是个既醒目又庞大的目标,大家在戾气中学会了相互慰藉。

而这些,给原本就衰颓浮躁的行业更添一丝乌云,设计院的“围城困境”向四周蔓延,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设计萌新更无所适从,刚上大学选专业那会儿可不是这么说的啊,怎么才几年,变这样了。

3、

选择设计院还是甲方地产?

要不要逃离设计院?

离开设计院还能去哪里?

这些众说纷纭的背后,让我们不禁想问,

到底是被妖魔化的设计院还是被怂恿的设计师?

下面想说的是#我有一个朋友……#系列

我有一个朋友,14年毕业的,大四时很勤奋,东奔西走好不容易进入当地一家设计院实习,毕业就留在那家设计院了,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但好景不长,15年时整个建筑行业塌陷式萎缩,业务断崖式减少,身边前辈纷纷转行,另谋出路。设计院没活干,日子过得异常清闲,但这种刚毕业就无所事事的处境对于一个心怀野心的年轻人却是致命的打击。

为了不使自己输在职业生涯起跑线上,为了多攒经验长本事,我这个朋友按耐不住,在各种消极丧气的行业资讯中,随大流离开了“混吃等死”的设计院,可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啊,后来在一次同学聚会中看见了他,令我们大跌眼镜的是,他在家里人资助下回老家开了一家麻辣烫,见面时,问我有没设计上的私活,自己还没死心,麻辣烫里没有他的理想。

我是觉得怪可惜的,设计院不会为你的理想买单,外面的世界依旧不会。

我另一个朋友,认识他的时候,他在某大型市政设计院做结构工程师,由于平台优势明显,项目扎堆,曾连续两个半月一天未休,每天工作到晚上十点,可以说是充实过头了,女朋友从珠三角到内陆城市漂洋过海来看他,他居然要被单位临时调去长三角出差。

去年国庆假期后,深感加班画图画不动了的他跳槽去了沿海城市某知名地产公司,春节期间他和我们哥几个促膝长谈,设计院学到的本事在地产公司是一点没用上,性格内向的他在应酬中不会推诿,白酒喝到高烧不退,都说地产公司是甲方爸爸,不用画图,还可以指手画脚,谁知领导的魔爪是甲方的甲方,每天左右逢源的生活,让他离“中年油腻”也不远了。

那晚,我们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玻璃杯碰到一起时,都是设计理想破灭的声音啊……

我的设计院朋友还真不少,都是自己当年混在设计院时攒下的,虽然大多早已失散,各奔前程了,但下面说的这个既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前辈。我写这些文字的前几天,看到她朋友圈发了一张繁茂的香桃木树林,地址定位显示在巴西巴拉那州。

她是大我十多岁的大姐姐,她刚进设计院的时候,正赶上行业井喷式增长的劲儿,十几年前的薪酬待遇放现在都还具有竞争力,这些年设计院由盛转衰,可以说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奶酪越分越少。

那这些年她做了什么呢,设计院学习氛围还算浓郁的,是什么专业就能学到对应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不会像一些小型事务所,要练就一身“万金油”的本身,她利用单位资源优势,短时间内就将自己专业技能提升到同龄人达不到的level,同时还考了建造师证和注册城市规划师证等一大堆能证明专业素养的证书。

私下里研习花草植物、摄影、写作、烹饪等各方面技能,并且各自领域都做到在社交网络上小有名气,当大家都在抱怨设计大环境不景气的时候,她已经把爱好发展成另一条谋生之道。据说,她现在在学小语种,拿着相机在地球各个角落里拍一些喜欢的植物摄影作品,她说如今的梦想是去国外念书,静下来,回炉重造。

我想对于她来说,设计院不过是一处工作场所,离开与不离开,也没什么重要的。

我列举的这几个例子,只是我身边关于设计院故事的几个切片,我其实无意去触碰他们离开了设计院之后过得好不好,冷暖自知,能了解的都是片面的,况且真过得不好的,人家也不会和你说的。如今网上讨论关于设计院的话题,多半是消极批判,成了怨念情绪的倾泻场,仿佛离开了设计院就能怎么样了。

4、当“逃离设计院”成了潮水的方向,设计师的“集体恐慌”该何处何从?

设计院是上个世纪计划经济的产物,当时由于国家政策限制,设计行业资质准入门槛较高。尤其是对民营企业,想独立申请资质几乎不可能,这些拥有丰富资质的省级设计院顿时成了香饽饽,待遇、福利与发展空间也是水涨船高。

与现在设计院大量大龄单身画图狗过年被家人亲戚到处逼着相亲的尴尬处境不一样,过去设计院的工作稳定且光鲜,是丈母娘最青睐的那种。

如今的设计院按产值计算,薪酬待遇没太大竞争力,隐性福利也逐渐减少,原有优势也随着资本市场的冲击,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而互联网时代成长下的设计新生代对前沿新鲜、颠覆认知的知识有天然的认同,而这些东西,在大院里那些早已脱离设计一线多年的专家那儿未必学得到。

有些综合甲级大院有背景,有技术垄断,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活得很好,它们会寻求变革也好,“苟延残喘”也罢,那是由诸多不可控的因素决定的,设计师更多的还是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jxxy.com/jbzl/14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