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步理清自体内瘘肿胀手综合征的防治思路

文章来源:股动脉损伤   发布时间:2021-3-4 20:26:08   点击数:
 

作者:工作室编辑部

监审:李大庆工作室

编辑:李大庆工作室编辑部

记得,前年,接诊过一名患者,以“左上肢腕部内瘘术后1年,左手肿胀2月”就诊。其病史特点如下:中年男性,42岁,左上肢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维持血液透析治疗1年,左上肢肢体肿胀2月,并伴有手部疼痛症状。查体:左上肢桡动脉搏动强,原有血管吻合方法为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搏动增强试验搏动增强明显,抬臂试验阳性;内瘘血流方向:桡动脉→头静脉→头静脉侧枝→手背部。前臂头静脉至肘窝处约14CM缺如,未扪及血管及条索样组织;内侧贵要静脉束臂后内径约3mm。如下图1所示。

▲图1

—1—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患者,

我们有几种手术方案呢?

方案一:将头静脉侧枝转位到贵要静脉端侧吻合,减轻手部压力,贵要静脉成熟过渡期仍然穿刺原有头静脉穿刺点,避免置管。

方案二:对头静脉闭塞段进行PTA开通,尽最大程度保护血管资源。

方案三:使用人工血管将前臂头静脉与上臂头静脉或者贵要静脉进行吻合。

方案四:闭塞原有内瘘,另起炉灶,深静脉置管过渡,建立新瘘。

经过与患者详细沟通后,采用第一个手术方案。

先在内侧游离贵要静脉,后游离头静脉侧支,再将侧支静脉离断后与贵要静脉建立吻合,结束手术。术后1周,患者左上肢手部肿胀消失。如图2所示。

▲图2

术后1月,继续穿刺原有头静脉,1月后,穿刺内侧贵要静脉进行透析。如图3所示。

▲图3

今年1月,患者再次就诊我处,自述内瘘血流量不足。查体:贵要静脉已经动脉化,搏动增强试验未见增强,抬臂试验阴性。考虑患者原有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吻合口与头静脉—贵要静脉吻合口增生狭窄。由于贵要静脉已经成熟,采用贵要静脉再次转位与桡动脉进行吻合,术后血流量恢复正常。如图4、5、6所示。

▲图4

▲图5

▲图6

半年后,再次随访患者,患者诉内瘘血管逐渐增粗,并感觉内瘘瘘体张力大。查体:抬臂试验阳性,搏动增强试验增强,贵要静脉近肘窝处发生迂曲,可扪及局部狭窄。行DSA证实患者肘窝内侧贵要静脉迂曲伴狭窄。由于此处从未进行穿刺,考虑贵要静脉瓣膜增生导致狭窄,且血管迂曲严重,行PTA效果不理想。再次切除狭窄段血管,重新吻合。术后证实为瓣膜增生导致血管狭窄。如图7、8、9所示。

▲图7

▲图8

▲图9

—2—

从这名患者这两年的血管通路

诊治过程,我们能有什么启发呢?

下面谈谈我的感受。我们知道,内瘘是起源于心脏,又流回心脏。其血液循环涉及到心脏、动脉、吻合口、静脉,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可能导致相关的并发症。如图10所示。而肿胀手综合征是由于内瘘的流出道发生狭窄甚至闭塞,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导致毛细血管内压升高,产生手部的持续性肿胀。因此,流出道的任何环节(如上腔静脉、左右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穿静脉)发生狭窄都可能导致肿胀手综合征。

▲图10

—3—

那么,我们在诊治肿胀手综合征

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不寻找肿胀手综合征的原因,不明确静脉狭窄的部位,盲目结扎手背的侧枝静脉。

注:图11、12、13、14、15、16所示为一名女性患者,右上肢肘窝处浅静脉闭塞导致肿胀手综合征,DSA示内瘘穿静脉回流,伴多处上肢深静脉狭窄,既往有右上肢手背侧枝静脉结扎病史,后予以上肢上臂头静脉搭桥术,术后肿胀明显减轻。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搭桥术后5天,肿胀明显减轻

误区二:对患者不进行详细的病史了解及专科查体。在行DSA造影过程中,如果采用经股动脉或者肱动脉造影检查,由于手背部的侧枝静脉增多,病变部位的解剖结构看起来很复杂,不易发现真正的病变血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工作来识别正常静脉的位置和状态。我们的经验是通过详细的查体,判断病变部位,使用穿刺针穿刺病变部位静脉造影,必要时行动脉造影及结合超声检查,如图17所示。如果考虑穿静脉回流,需要变换造影角度,明确病变。如图18所示。

▲图17

▲图18

—4—

特殊情况的处理方式

针对肿胀手综合征的患者,不同的血管条件及患者机能,决定了不同的手术方案。其静脉狭窄的部位不同,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比如上腔静脉病变患者多有颈部置管史,多需要PTA治疗。下面再介绍一些特殊情况。

1.左无名静脉狭窄导致肿胀手综合征,往往累计整个患侧上肢,此时需要进行介入治疗。

注:图19、20所示为一名老年女性患者,无置管史,左上肢内瘘术后肢体肿胀,DSA示左头臂静脉闭塞,予以PTA。

▲图19

▲图20

2.锁骨下静脉狭窄导致肿胀手综合征,累计整个上肢,此时也需要进行介入治疗。

注:图21、22、23所示为一名80岁女性患者,右上肢自体内瘘术后10年,无置管史,右上肢肢体肿胀,DSA示右锁骨下静脉狭窄,予以PTA。

▲图21

▲图22

▲图23

3.头静脉弓狭窄也可导致肿胀手综合征(由于头静脉弓狭窄的原因及治疗比较复杂,另有介绍,就不在此处赘述)

4.肢体内侧的腋静脉或贵要静脉病变,导致肢体肿胀,需要行血管搭桥手术或者介入治疗。如图24所示

▲图24

5.由于肘窝浅静脉分型不同(详见图25),内瘘术后肘窝浅静脉发生病变,导致肿胀。此时仅仅病变段远端肢体肿胀,可以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案。

▲图25

注:下图26、27、28、29、30为一名肿胀手综合征患者,予以贵要静脉转位至桡动脉做端侧吻合,2月后,结扎原有低位头静脉内瘘。

▲图26

▲图27

▲图28

▲图29

▲图30

6.前臂中段头静脉病变,导致肢体肿胀。可以采用介入治疗或者代偿扩张的侧枝血管转位越过狭窄段,或者对狭窄段血管予以切除或者补片手术。

注:图31、32、33为一名肿胀手综合征患者,将手背侧枝静脉与贵要静脉行斜行端端吻合,术后肿胀消失。

▲图31

▲图32

▲图33

注:图34、35、36为一名肿胀手综合征患者,行手背侧枝血管转位越过狭窄病变段血管与近心端头静脉吻合,术后肿胀消失。

▲图34

▲图35

▲图36

7.穿静脉发生病变导致肢体肿胀(由于穿静脉比较特殊,后面再专门撰文讲解)

8.少数患者,由于器质性心脏疾病,如缩窄性心包积液等导致静脉高压,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9。少数患者,即使有中心静脉狭窄,但由于侧枝循环建立良好,仍可尝试建立内瘘,控制吻合口,也不会发生肿胀手综合征。

10.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几处血管病变,此时处理需要同时兼顾每处狭窄病变。

▲图37

—5—

那么,如何预防

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呢?

自体内瘘手术术前注意事项

1.了解上肢、颈部、胸部有无外伤或手术史,尤其是有无拟建立内瘘肢体同侧颈部留置导管病史,同侧肢体肘窝PICC留置史,起搏器安装史,前臂留置针留置史,有无多次内瘘成型术病史。

2.查体:拟行内瘘手术侧颈部有无置管后疤痕、颈部和胸壁及上肢有无侧枝静脉建立、锁骨下皮肤有无起搏器装置、上肢有无肢体肿胀,前臂有无留置针留置痕迹、内瘘手术瘢痕;拟造瘘侧静脉弹性及可扩张性是否良好,触诊静脉有无条索状改变及局限性狭窄。

3.根据国内外血管通路专家的意见及共识,对于具有上述情况的可疑病人应当进行静脉造影。

自体内瘘手术术中注意事项

1.尽可能的避免手术器械损伤血管内膜。

2.吻合血管前,使用血管冲洗器对静脉进行注水试验,确保静脉回流通畅后,并适当予以扩张静脉。

3.手术野的静脉内瓣膜需要予以破坏。

4.如果血管吻合技术不好或者血管吻合时间过长,建议吻合前动脉端注入肝素盐水,避免动脉端血栓形成,开放血管后,血栓栓塞近心端静脉血管,可能导致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

5.如果行内瘘取栓重建术,需要对血栓取净,必要时术中溶栓治疗;避免静脉内残留血栓,开放血流后,可能堵塞静脉血管,导致肿胀手综合征。

6.尽可能的保留附属静脉(附属静脉为正常血管,与侧枝血管是有区别的),如果附属静脉影响到内瘘成熟,后期可行附属静脉结扎术或者栓塞术。

自体内瘘手术术后护理穿刺

1.优选绳梯法或者扣眼法进行穿刺,避免区域法穿刺。采用绳梯法穿刺时,每一次穿刺点需要至少间隔两周后再进行穿刺。

2.如果血管资源有限,采用扣眼穿刺,必须严格“三同”。

3.避免频繁定区域穿刺,导致血管局限性狭窄,引起瘤样扩张及肿胀手的发生。

4.部分患者前臂头静脉中段闭塞后,由于侧枝循环建立,内瘘血流经贵要静脉回流,肢体也不会发生肿胀(如图38所示),其贵要静脉也可进行穿刺,但禁止区域穿刺贵要静脉。贵要静脉一旦再次闭塞,肿胀手综合征必定发生;此时处理就比较棘手。

▲图38

5.每次上机前,对内瘘血管予以评估。抬臂试验判断静脉回流情况,搏动增强试验判断动脉及吻合口情况。如有问题,及时转诊到血管通路医生处早期解决。

6.为了保护患者的上臂静脉资源,尽量在前臂进行内瘘穿刺透析,为后续的长期通路建立保留机会。

最后再次强调:树立保护血管意识,尽早建立自体内瘘,尽量减少静脉置管。作为患者,也要配合医生、护士,定期随访,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处理。以上就是我对肿胀手综合征的一些认识。

滑至下方看历史文章推荐

↓↓↓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欢迎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或者推荐给身边更多需要的人,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一如既往,创作出更多优质的内容!

历史文章推荐,点击图片查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wjxxy.com/jbzz/108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