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记者田梦瑶摄影龙合辉实习生杨含子马莞倬
“功夫在诗外”,有些灵感来自圈外人的视野
——李松平(副总规划师、规划院副院长)
从业22年,由普通技术员慢慢成长为资深规划师的李松平,曾是因为向往城市的魅力选择了带有“城市“一词的城市规划专业,恍然二十余年如白驹过隙,李松平端坐在办公室忆起当年,充满了回忆的思绪。
“自从毕业,我就呆在我们院里,再也没有换过工作岗位。”在完成过的项目中,最让李松平难忘的是韶山“一号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改扩改建工程,“一是我们做规划很难遇到一个项目可以实施,第二是这个项目本身从设计到审查是最能体现我们规划行业特点的,审查的过程做得非常全面。”
层层的审核及向各界争取认同的环节是最让李松平感到挑战的部分,“这期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设计师不仅仅只是要做好规划设计,有时候更需要一种考虑全局问题的思想维度,一个规划从构思到落地,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与多维度的思考。”
多维度的思考也体现在李松平平日里扩充知识与专业视野的角度上,“有时候,某些圈外人的思路可能会对我的想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像一些搞植物学、生物学研究的圈外人思想就会给我的规划设计提供很多灵感和借鉴:例如在规划设计时是否需要考虑该地是否会受到山体滑坡影响等相关问题。
李松平认为,在规划设计工作中,不仅应因地制宜地为地方制定规划策略,在中国独特的国情下更应践行城乡统筹发展,在实现城市高质量均匀增长的同时,保证农村的持续发展。
脚踏实地、敢于吃苦,李松平在坚守自我的规划理念与借鉴他人的视角维度中全面审视着规划设计的发展与趋势。
追求完美的严谨,是工作中最大的收获
——张文(市政院副院长)
热爱植物,却阴差阳错被推荐到同济大学给排水专业,开启近30年的设计生涯。对于专业不太感冒的张文,最终因坚持和责任而爱上这份并不轻松的工作。
“刚入行时,周健老总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有条有理的思维、有据可查的技术、严谨无误的数据、完美漂亮的图面……都是在他的指导下所追求的工作目标。记得当时特别害怕他站在背后看我工作,有一次他非常严肃地对我说:‘你必须训练自己,练到1万个数据最多有三个错误,这三个错误还要被自己检查出来。’”对于工作锱铢必较、追求完美的严谨态度,成为了张文工作生涯中最大的收获。
上海化学工业园污水厂设计是张文工作生涯最难忘的项目之一。与世界水行业排名第一的苏伊士环能集团旗下公司合作,张文听到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不管你是谁,也不管过程怎样,我们要的是结果。”果然,进水水质改了八次,施工图也修改了八次,每次更改都是没日没夜地工作一个月,最终赢得了与得利满公司长达十多年的合作。
“无论是信任帮助我的领导,指导过我的专家,同甘共苦的兄弟姐妹,还是‘虐’我千百回的客户,这些经历的千锤百炼才塑造了如今的我。”张文感叹到。对于未来,他希望团队能够感知危机、迅速觉醒,积极地投入到创新学习,而这份追求完美的严谨,也将随着张文的努力和坚持,潜移默化到更多有梦想的人心中。
能向对的人学习,是一种幸运
——肖艺(创作中心·杨瑛工作室副主任)
肖艺给自己工作生涯的第一个定义词即是“幸运”。从年来到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实习开始,就投身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瑛大师门下15年之久。从助理建筑师到高级建筑师、从注册城市规划师到一级注册建筑师,从杨瑛工作室主任助理到创作中心杨瑛工作室副主任……肖艺事业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前辈杨瑛结下了密切的缘分。
“郴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是最让我难忘的项目,也是我正儿八经亲手全程画完的最后一个施工图。其中最具挑战的环节其实是在施工图绘制过程中,去落实杨瑛大师构思的空间曲线描绘。”九年前的软件并不如当下的高端软件,肖艺就一条曲线一条曲线去找型,再通过列出方程式找关键定位点,最后在与施工单位的合作下,较全面地实现了杨瑛大师的设计意图。
“最激动人心的环节,是竣工以后在体育场开的那场演唱会。三四万人一起拿着荧光棒挥舞,我坐在中间,心里百感交集。从一笔一划画完施工图,到最终实现了杨瑛大师的设计,这大概就是一个建筑师最自豪的时刻。”坐在杨瑛工作室办公间的肖艺脸上溢满了笑容。
杨瑛工作室的设计也颇具匠心,被肖艺描述为“光之容器”的杨瑛工作室,其设计理念亦孵化于杨瑛的情境建筑理论,天、地、人、文、建筑、空间六者情境的统一,是其传达的核心理念。
“此外,武汉大学学习期间的指导老师兰兵副教授,院副总建筑师殷昆仑、朱旭峰,一分院副院长许赤士,都是我职业建筑师生涯的启蒙老师。创作中心前辈建筑师贺丽菱、周朝亮,在各方面给过我不少帮助。还有我的初中班主任傅武陵老师,年以来,25年如一日地作我的人生导师”……太多感谢的人难以言尽。或许在对的时间能有机会向对的人学习,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用设计改变城市,以榜样激励前行
——孙煜(建筑一院技术部部长)
“如果把建筑比作一个人,结构设计就相当于一个人的骨骼。”结构设计师孙煜略加思索后,缓缓道来自己对专业的理解。自广州回到湖南,工作生涯波折颇多的孙煜曾换过两份工作,从广州的温泉养生医院建设,孙煜对于结构设计系统化的理论与实践过程已掌握纯熟,并开始接触BIM技术的运用、统筹。
“其实从业初期,我更多是靠自学,但当时岗位的总工、主任工也帮助和指导了我很多,包括现在与同事们也是互相交流、共同成长。”谈到过往的工作经历,孙煜严谨、条理的回答中虽然简洁,但仍透露出温情与笑意。
西班牙建筑师高迪是孙煜眼中的精神导师,“他事无巨细,小到一个门把手都要自己去仔细琢磨,我觉得这和我在项目过程中的思想是很契合的。”除了对项目的严格把握,孙煜很看重设计对于城市的发展意义,精妙而严谨的设计不仅能为城市赋予健康、高效的运作效率,更是对现状的一种直接作用力,去改变更多的人,甚至改变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
“设计对我而言就是改变,把现状改变的更好,就是我心中的理想状态。”对于建筑,孙煜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