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研究揭示,股骨头血供由来来源于股深动脉的旋股内动脉分支和股动脉的旋股外动脉分支组成的动脉环,此环位于转子间窝,围绕股骨颈的动脉环等距离发出许多分支,称为颈升支。颈升支走行在Weitbrecht支持带下,在头颈交界处进入股骨头内。最大的两支分别称为外骺动脉和下骺动脉,前者由股骨头颈交界的后上方进入股骨头,供应股骨头外前上1/2~2/3的血供(即负重区);后者由股骨头下后方进入股骨头,供应股骨头下1/2的血供(非负重区)。当然,股骨颈内的髓动脉及圆韧带动脉也参与股骨头血供。
创伤后股骨头坏死发生机制
当股骨颈骨折,特别是骨折远端向上移位时,外骺动脉断裂的可能性很大。Claffey发现当股骨颈骨折向上移位小于股骨头直径的1/2时,外骺动脉就会断裂。应用注射技术对尸体股骨头研究发现,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仅16%的股骨头血供正常。
髋部外伤后关节囊血肿可影响股骨头血运。应用超声技术,Bonnaire等发现,即使伤后2周,关节囊内压力仍可达88mmHg。此压力足以阻断颈升动脉血流及静脉回流。因此在临床上可见有髋部损伤史,但未并发骨折和脱位的患者,也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病例。此乃关节内血肿压迫动脉或静脉所致,应予重视。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超过80%,但真正引起股骨头塌陷约为30%左右。部分股骨头可有多处小灶坏死,但不引起塌陷而较长期保持良好的关节功能。除股骨颈骨折外,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也可并发骨坏死,但发生率较股骨颈骨折要低。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预测
股骨头坏死是股骨颈骨折最严重且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预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常见方法是依据骨折的Garden分型,认为Ⅰ、Ⅱ型坏死率低,Ⅲ、Ⅳ型坏死率高。依次作出治疗选择,对60岁以下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除内固定外,对Ⅲ、Ⅳ型骨折加上带血管或肌瓣植骨术。而对60岁以上患者,Ⅰ、Ⅱ型作内固定,Ⅲ、Ⅳ型则有的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但依据Garden分型预测股骨头是否会坏死的准确性仍可疑,因为临床上见到Ⅰ、Ⅱ型骨折也出现坏死者,而Ⅲ、Ⅳ型也可不发生坏死。因此,探索其它方法更有必要。
研究显示,如在骨折后的股骨头采用造影剂Gd-DTPA静脉注射,T1压脂扫描,可出现三种不同类型图像,Ⅰ型为非增强型,预示将发生坏死,Ⅱ型为带状增强,预示部分患者股骨头坏死,Ⅲ型为整个股骨头增强,预示不会发生股骨头坏死。创伤后行此检查,结果可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特别是对60岁以上移位的股骨颈患者。如伤后检查预示会发生股骨头坏死,则可考虑选择Ⅰ期人工关节置换术,如预示预后良好,则可选择多根钉内固定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